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形容事情看透不说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形容事情看透不说的成语:察察为明、察言观色、洞察秋毫、洞察一切、洞幽察微、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清清楚楚、如见肺肝、细枝末节、心中有数、妖魔鬼怪、胸有成竹、心知肚明

1、洞察秋毫

解释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例句余华《契诃夫的等待》:“这就是她的爱情,明智的、洞察秋毫的和丰富宽广的爱情。”

2、洞察一切

解释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出处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例句他是一位能够洞察一切的政治家。

3、洞幽察微

解释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例句他对事物有洞幽察微的本事。

4、火眼金睛

解释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例句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炒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

5、细枝末节

解释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例句(1)做工作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不要只顾细枝末节。(2)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哪儿是男子汉作风。

6、心中有数

解释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山东交锋做准备。”

例句春玲要先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东山交锋做准备。(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7、胸有成竹

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例句毛委员胸有成竹,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

8、妖魔鬼怪

解释妖怪和魔鬼。比喻各种危害人民利益的邪恶势力。

出处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便信着他跟将去了。”

例句师父,我不是妖魔鬼怪,亦不是魍魉鬼怪了?(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9、察察为明

解释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

出处《晋书·皇甫谧传》:“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例句恰好遇了一位两江总督,最是以察察为明的,听见人说这管带不懂驾驶,便要亲自去考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10、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例句我没有察言观色的能力。

11、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例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2、清清楚楚

解释清晰明白有条理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又见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胜衣,故憨憨的只管贪看。”

例句邓小平《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

13、如见肺肝

解释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

出处《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例句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奈余成各视他如见肺肝,任他说得天花乱坠,总如充耳不闻。”

形容事情看透不说的词语:心知肚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