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快要死了的成语:不由自主、断香零玉、风烛残年、苟延残喘、岌岌可危、命在旦夕、气息奄奄、日薄西山、危在旦夕、香消玉殒、血盆大口、瘗玉埋香、朝不保夕、万分之一、奄奄一息
1、断香零玉解释比喻女子的尸骸。
出处清·洪昇《长生殿·尸解》:“这是我断香零玉沉埋处,好结果一场厮耨,空落得薄命留。”
例句无
2、风烛残年解释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例句有许多象祁老者的老人,希望在太平中度过风烛残年,而侵略者的枪炮打碎了他们的希望。(老舍《四世同堂》六)
3、岌岌可危解释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出处《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例句这座建筑物年久失修,已经岌岌可危了。
4、气息奄奄解释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乞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例句(1)这个病人已经气息奄奄,医生也已无力挽回了。(2)他爷爷得重病住进了医院,已气息奄奄。
5、日薄西山解释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例句君须听取:怕日薄西山,易生愁阻。(明·瞿佑《剪灯新话·爱卿传》)
6、香消玉殒解释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例句得知香妃香消玉殒的消息后,我很悲痛。
7、血盆大口解释指野兽凶残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剥削者、侵略者蚕食鲸吞的巨大胃口。
出处唐·变文《叶净能诗》:“眼如悬镜,口若血盆,毒气成云。”
例句原来身后有个山羊在那里吃草,却被大虫看见,扑了过去,抱住山羊,张开血盆大口,羊头吃在腹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九回
8、奄奄一息解释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
例句他已被打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了。
9、朝不保夕解释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例句这通告示,轰动了整个固始城,津津乐道,竟似忘了身在危城,朝不保夕。(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10、不由自主解释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出处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
例句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11、命在旦夕解释旦夕:早晚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生命垂危,很快会死去。
出处唐·陈子昂《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尽病水肿,命在旦夕。”
例句今日之中国,又积数千年之沈疴,合四百兆之痼疾,盘踞膏肓,命在旦夕者也。清·梁启超《新民说·附录》
12、苟延残喘解释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出处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例句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苟延残喘得好几日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13、危在旦夕解释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出处《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例句现在桂林又危在旦夕,柳州也将不保。(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14、瘗玉埋香解释指美丽的女子死亡。
出处南宋·吴文英《莺啼序》:“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例句明·高启《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回头乐事浮云散,瘗玉埋香今几载?”
描写快要死了的词语:万分之一
词语解释
1、万分之一:1.形容极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