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是什么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和英国签订的的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5、另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英开始了一场艰苦的谈判,这不单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胜利者和失败者在力量相差悬殊之下的谈判,而且是中西方两种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价值观念的对抗和较量,甚至还包括了两种不同民族的风俗的对立和对抗。
正式签订条约的日子到来了。
按照双方的约定,20日举行中国钦差和英国全权代表的高级会晤,耆英、伊里布、牛鉴3人如约前往英舰“皋华丽”号与璞鼎查会晤商谈,但是这仅为一次双方高级代表的会见,没有谈及和约条款。
随着3声礼炮,耆英、牛鉴、伊里布在“皋华丽”号的舰长查兹陪同下登舰,璞鼎查、巴驾、郭富等英方官员,除冠相迎,钦差们在仪仗队的鼓乐声中步入英舰司令船舱。
酒宴的丰盛程度和钦差们原来的想象相差太远,只有一些简单的饮料和水果,此外就是一些咖啡、糖果、樱桃等食品,双方在杯盘交错中,空谈了一番对战争的议论,彼此都认为战争给双方的国家与人民带来不幸和灾难,应该及早结束为好。中国的钦差们还引经据典地说明战争的危害,英国方面的代表则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强调双方如果通商会对彼此带来多大的利益上,中方的几位钦差听完,对此不住地点头称是。几位大臣还被英国人引导着谈了一些音乐和武器的问题。
酒宴结束后,英方邀请中国钦差参观英军的快舰利炮,第一次面对西方文明的中国大员,目光中充满了惊奇,耆英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他对每一样武器和机器设备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他又觉得如果随便乱发问有失钦差的面子,整个参观过程中,他只是睁大双眼不住地四下打量。返城后,他就上午同英国人谈判商洽的情况向皇帝做了详细汇报,在汇报的最后,不无感慨地说:“臣今亲眼看到英人的坚船利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服。”
另一位钦差大臣伊里布则丢人现眼地说:“英军的火轮,用什么牛拉的?为什么一点儿也看不见牛的影子?”
中国的钦差们离开后,英国人也在私下里对他们一一进行评论,他们的评价是:中国大员非常喜欢白兰地,而欣赏音乐的能力甚低。英国人在后来的记述中这样形容伊里布:“年近80,看来很是疲倦,面上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痛苦。”本来伊里布的官职只是四品,但耆英为了让英国人感到尊重和信任,特地在会见前夕,让伊里布、牛鉴同自己穿戴得一样。
时隔3天,8月24日,璞鼎查回访了耆英等人。上午10时,约40只小艇,满载着海陆军,服装整齐,离开大船向静海寺进发。
随着3声炮响,璞鼎查等人到岸后,耆英等中国官员早已在岸上恭迎,几乘轿子等候在路边,英方的军官一下船,立刻就被迎进轿内,抬向静海寺。沿途,英国皇家爱尔兰联队第十八团的榴弹队、乐队,演奏着名为《盖莱欧文》的乐曲抵达静海寺。
寺门外,中国的大鼓响锣,震天动地,淹没了西洋的乐声。
大殿内,早已摆好了丰盛无比的名肴佳馔,展现出东方古国悠久的饮食文化。这次聚谈的情形和上一次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还是饮茶谈天和一些客气的演说。
这次之后,8月26日,璞鼎查等人又入南京同耆英等会谈,耆英为了讨好英国军官,竟然拿出他作为八旗子弟自幼练出的“绝技神功”在酒宴上大出洋相。
入座之后,音乐又起,这一次,耆英特别在南京的秦淮河边几家非常有名的妓院里请来吹拉弹唱都十分出色的年轻歌女,为他们的宴席演奏。整个吃饭的过程中,一直未停。席间,几位戴着白条子的年轻官吏轮番过来端茶倒水,几位钦差通过翻译同英国军官谈天。
席中的食品十分精细,中国官员们一个劲地劝英国人大嚼暴食,英国人吃得越多,中国官员们的喝彩声就越高。
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耆英对璞鼎查等人说:“你们来看看本大臣的绝技。”说完,他走过去,对璞鼎查说:“大人请张开你的嘴。”璞鼎查不知何事,只好张开自己的嘴,并不由自主地仰起自己的脖子,还未等他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耆英已用极为灵巧的手法将几枚糖饯梅子远远地投进璞鼎查的嘴中。
璞鼎查这位英国绅士从来没有在宴会上让人用这等手法喂食过,因此,他感到窘迫而惶惑,对耆英的做法连连抗议,但都无济于事,所以他只好闭着双眼皱着眉头做出一副无可奈何只能忍受的表情,把在场的中英官员都逗得哈哈大笑。耆英在给璞鼎查投过梅子后,又将自己的头仰过来,将一枚梅子高高地抛在空中,然后以敏捷的动作长长地伸出头颈,用嘴准确无误地将梅子接住,然后是一阵大嚼。
宴会上的胡闹结束后,撤走桌子,双方开始正式会谈。英方的翻译将由中英文写就的文件朗读了一遍,中国代表对其中要求占领舟山作为已交纳2100万元赔款和将福州府作为通商口岸表示不同意外(不同意后一条是因为24日耆英刚接到皇帝的一个谕旨:不准在福州通商,即万不得已,或于泉州附近,酌与通商。当天耆英向英方提出这一条件时,当即遭到马礼逊的拒绝),其余完全接受。
1842年8月29日上午11时,中国近代吏上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正式签订。
那天,耆英、牛鉴先后登上了英军的“皋华丽”号舰,伊里布因为肝病复发,被抬进舱中,安置在沙发上,在整个会见期间,他一直躺在那里。
英方代表从公文箱中取出4份用英汉两种文字缮写的条约文本,这些文本都用丝线装订,双方各执两份。一正一副,以防不测。英国人担心滑头的钦差大臣为欺骗皇帝私自篡改或者抽调其中部分章节,所以在每一份文件的袋口加火漆封装。
黄恩彤把装有笔、墨、砚、印泥及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官印的楠木方盒从黄色绸子的包袱中取出,小心翼翼有板有眼地在文本末页分别具印签字。
双方约定,待双方在文本上盖国玺之后,在广东交换文本。
签字画押之后,双方代表来到前舱举杯庆贺。带着白兰地惬意的回味,耆英、伊里布、牛鉴如释重负地离开军舰回到了南京。
在几十年之后,英国的一本出版物上,这样记载着当时的签约场面:
“这是一个光荣的景象,离中国最大海口两百英里,在它的故都的城墙之下,在一艘具有74座炮位的英国船舱内,中国第一次被迫缔结了条约,并由3位最高的贵族在英国国旗下代表中国签了字。”
条约签订后好久,英国人还是不明白这些所谓的钦差大臣在代表自己国家行使外交权力的时候,为什么总不肯据理力争,为什么总喜欢让手下人代表自己出面解决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作为一个战败者的国家的代表在战后事宜的处理过程中看不到一点战败者应有的羞愧与难堪,战败者可耻的乞和谈判为何倒象一个盛大的节日。
难道这些权贵勋臣没有羞耻之心吗?
原来,事情和洋人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在中国的这些权贵们心目中,这个和约的签订并没有什么耻辱可言,拿道光皇帝的话说,此约办理得明白简易,一劳永逸。在耆英自己给友人的书信里,他自称《南京条约》救古城万民于水火,使满城生灵免遭涂炭,他觉得上可以告慰皇上对他的恩宠,下可以荫护广大黎民百姓。
所以,此约一签,从北京的紫禁城到南京的各衙门,处处管弦齐鸣,家家弹冠相庆。
南京城里,自耆英以下,论功行赏,耆英授两江总督,伊里布授广州将军兼钦差大臣,就是张喜也得赏银千两。一纸卖国协约,竟使无数人升官发财,民族败类变功臣,软骨头钦差成为英雄。
中国大清王朝的腐败没落,引来列强的入侵瓜分狂潮。中国外交就从这个糊涂和屈辱的条约开始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三、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和英国签订的的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5、另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中国近代吏上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怎么签订的?
184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下面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银元偿补原价。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元,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六、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银元,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七、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银元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此时交银六百万银元;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银元,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银元,共银六百万银元;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银元,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银元,共银五百万银元;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银元,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银元,共银四百万银元;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银元。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银元。 八、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九、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十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十二、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银元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十三、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候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 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 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