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关于文言文的常识如布衣,膝下

一、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1.实词的古今异义:
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
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义。具体地说,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词义扩大或缩小了,如“江”、“好”、“臭”、“让”;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如 :“卑鄙”、“爪牙”、“锻炼”、“钩心斗角”、“师心自用”等;古今义没有任何联系,已经转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其归书也必速
后五年,吾妻来归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此诚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6)父已在先,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子与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与师
(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三子者,吾遗恨也
(13)为学有难易乎?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贼易之
(14)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乎? 独畏廉将军哉?
(1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将恐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19)可为约束,立制度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0)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1)少时,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4)哭泣无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6)光武悬令,往往物色之
(27)去:离开;(时空)距离 /虽:虽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经常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祥:预兆
锻炼: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29)劝君更尽一杯酒 果行,国人皆劝
(30)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3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管仲相齐,齐大治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2.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
文言文只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撤分开来理解。一些连绵词、叠音词、专用名词、表示时间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如: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宾客、区区、郁郁唧唧;
斯须、须臾、少间、有顷、有间、久之、质明、黄昏、人定、鸡鸣、隅中。另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也不能撤分开来理解,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词。如: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同一个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有时是两个单音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词,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仔细分辨。 胜相士,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武贤,上以为大将
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词的,在文言里往往是两个单音词,需要撤分开来理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进缶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范缜数目项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太监泣曰:“是非赂得之。”
寻用宰相候莘荐,除太学博士,再迁应奉,终于翰林修撰
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
璧有瑕,请指示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子,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适莽仓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偏义复词:
概念: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词连在一起使用,在某个语境里只使用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偏义复词。
是偏义复词还是复合词,得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仔细分析揣摩: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江水月明寒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有于社稷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的实词现象,指的是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直言之,就是古人约定俗成而写的错别字。
通假字由于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因而使其具有固定性。也即是说某个字在几个文段里都用成了通假字,那么它肯定通假的是同一个字。换句话说,甲古人、乙古人、丙古人及所有的古人都约定把某个字写成同一个错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屈原被发行吟泽畔”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何,国变,宁南死” “距关,毋内诸侯”、“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通假字只能是单向通假,不可能双向通假,即本字与通假字之间不能互相通假。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就不能通“冯”)

二、文言文翻译

◎ 膝下 xīxià
(1) [children]∶子女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故借指幼儿
亲生之膝下。——《孝经》
膝下犹虚
(2) [(in letters)address to ones parents]∶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作敬辞,表示对父母的爱慕
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守文护《报父母》
父亲大人膝下
——取自百科

三、高中的文言文常识有哪些?

古 汉 语 常 识 (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
一、古今异义词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
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
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
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描述。
55风流:古,风韵,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56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57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59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60尴尬:古,容易出麻烦,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今,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气,吝啬,形容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今,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形容词。
65理会:古,办法,名词,如"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今,关心,在意,动词。
66约束:古,准备,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67萧条:古,空虚,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今,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68整顿:古,整理,如"暂往柳监生寓中整顿行装";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抚慰";今,违反自己的本心。
70同志:古,形容意见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今,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共同奋斗的人,或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71方面:古,独当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72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动物的一种。
73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 而反,腹犹果然";今,与事实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与秋天。
75羊角:古,旋风,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今,羊的触角。
76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今,连词。
77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没有功劳。
78部署:古,分部安排,如"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今,安排,布置。
79作案:古,作几案,如"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今,进行犯罪活动。
80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将诉于舅姑";今,舅舅和姑姑。
81流涕:古,流眼泪,如"言讫,嘘唏流涕";今,流鼻涕。
82通达:古,到达,如"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今,通行无阻。
83珍重:古,保重,如"负载珍重,不复言矣";今,爱惜。
84失意:古,意见不合,如"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今,不得志。
85谴责:古,处罚,处分,如"前所谴责,因而获免";今,斥责,责备。
86县官:古,官府,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今,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87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今,暴虐,没有德政。
88无伤:古,没有关系,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今,没有受到伤害。
89妻子:古,妻子和儿女,如"兄弟妻子离散";今,只指妻子,不指儿女。
90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
91中国:古指中原,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92意气:古,辞意和语气,如"意气勤勤恳恳";今,志趣和性格。
93勤勤恳恳:古,诚恳的样子,如"意气勤勤恳恳";今,勤劳而踏实。
94寒心:古,因恐惧而心冷,如"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今,失望而痛心。
95变色:古,变了脸色,如"同子参乘,袁丝变色";今,变了颜色。
96苟合:古,以苟且的态度来适应皇帝的心意,如"苟合取容";今,不正当的结合。
97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今,热情而周到。
98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今,亲密而周到。
99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今,尘土。
100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
101便宜:古,方便,适合,如"可以便宜从事";价格低廉。
102不过:古,不超过,如"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今,表转折的关联词。
103多谢:古,多多劝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谢。
104反而:古,返回,从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今,连词,跟上文意思相反。
105反复:古,扭转并恢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今,多次重复。
106逢迎:古,迎接,如"蹑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马。
107感激:古,感动,奋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今,深深的感谢。
108故事:古,旧事,前例,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109诡辩:古,骗人的话,如"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今,无理狡辩。
110交通:古,交错相通,如"叶叶相交通";今,运输业总称。
111结束:古,整装,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今,完结。
112具体:古,具备形体,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今,不抽象的。
113绝境:古,与外界隔绝之地,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走投无路之处。
114开张:古,开放,不堵塞,如"诚宜开张圣听";今,开业。
115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今,能够。
116烈士:古,刚直侠义之士,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为正义牺牲的人。
117平方:古,平整,方正,如"石苍黑色,多平方";今,相同数的乘积。
118亲戚:古,父母兄弟等亲属,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今,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成员。
119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贫穷困苦。
120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况,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今,情面,送礼。
121身体:古,亲身体验,如"身体力行";今,躯体。
122首领:古,头颅,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今,集团领导人。
123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如"恨私心有所不尽";今,自私的心理。
124私人:古,党羽,亲信,如"以在忠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今,个人和个人之间的。
125无论:古,不必说,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条件连词。
126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
127响应:古,像回声一样应和,如"天下云集响应";今,用言语行动来表示赞同、支持某倡议、口号等。
128向前:古,先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今,向前方。
129行为:古,品行,作为,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
130宣言:古,扬言,如"(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今,宣告,声明。
131以便:古,以便带来便利,如"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今,表目的的连词。
132以往:古,从......,向......,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今,过去。
133以为:古,把......当作,如"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今,认为。
134因而:古,趁着,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今,表结果连词。
135于是:古,在(到)这,如"不能进于是";今,表承接。
136约束:古,盟约,如"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限制。
137指示:古,指出,给......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今,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38智力:古,智慧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今,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通假字
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 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裁通才,时间副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
44飨通享,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45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46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
47说通悦,高兴,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8枝通肢,肢体,如:为长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样,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0盖通盍,相当于"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
51涂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2塑通诉,告诉,申诉,如皆欲赴塑于王。
53已通矣,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4罔通网,罗网,如: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5田通畋,打猎,如:今王田猎于此。
56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57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58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59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60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61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62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63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64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65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66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67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68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69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70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7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72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73宾通傧,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礼于廷。
74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5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6离通罹,遭遇,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77濯通浊,混浊,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8质通贽,见面礼,如:厚币委质事楚。
79决通抉,如:辞决而行。
80乡通向,如:北乡自刭。
81衡通横,与"纵"相对,如:外连衡而斗诸侯。
82 没通殁,死,鄙陋没世。
83莫通暮,夜晚,如:至莫夜月明。
84被通披,披散,穿上,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85少通稍,稍微,太后之色少解。
86禽通擒,捕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87舒通抒,抒发,如:退而论书册,以舒其愤。
88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89生通性,资质,如:君子生非异也。
90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
91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
92属通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四、膝下在古文里的意思

布衣有两个意思:
  一是借代,指下层百姓。中国古人穿衣服泾渭分明,有钱、有身份的,穿绫罗绸缎等丝织品,没钱的穿葛(山上的葛藤提出的纤维)麻纤维纺织的衣服。葛麻织物叫做“布”(最早没有棉)。布做的衣服价格低廉,都是没钱人穿用。因此,布衣借代为“下层百姓”。
  二是指虽然读过书,但还没有做官的士子。
  膝下,原意是腿边。因为小幼儿总爱扒着大人的膝盖,膝下就被借指小幼儿。这个词义被引申,膝下又被用来表示成年人的子女情况,如:膝下一女、膝下犹虚 。子女绕膝下,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子女在与父母通信时,也有将膝下用作敬辞的。如:父亲大人膝下。(这个意思是,我在你的膝下喊你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