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寓言故事

一、改编一个寓言故事成语

成语故事新编——井底之蛙

美丽的东海边有一口快干枯的废井,里面住着两只青蛙。

两只青蛙一老一小,都在井里孤独地呆着。小青蛙每天只看见井口大的天空,于是它很想爬出井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可大青蛙却皱着眉头说:“不要再想了,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正当小青蛙放弃的时候,一只老乌龟爬到井边大声说:“外面大着呢,快出来吧!外面可好玩了。”小青蛙听了乌龟的话特别高兴,它很想爬上去和其他的动物玩。老青蛙还固执地说:“别爬!井壁很滑,你爬不上去!”小青蛙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爬。就这样,爬上去又摔下来,爬上去又摔下来。小青蛙累得筋疲力尽了,但它仍然不放弃,继续向上爬。老青蛙看见小青蛙那个样子,哈哈大笑,心里想:“谁要你不听我的话,要不然的话,就那样这么糟糕了。”

终于有一天,小青蛙爬到了井外,跟小动物一起玩耍,它高兴极了。而老青蛙则后悔极了,变成了井底之蛙。

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故事内容

两败俱伤的寓言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髡,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

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

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

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髡:"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

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

齐宣王听了淳于髡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扩展资料:

两败俱伤的主人公淳于髡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有一次齐威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不计出身、招纳人才,从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见,就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齐人邹忌以琴作喻向齐王进谏,三个月后便被任命为相,推行改革。

当时,稷下先生们对邹忌的才能有所怀疑,公推淳于髡向邹忌问难。淳于髡自如的运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而邹忌也均心领神会、一一应答,赢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们的信任。

通过这次交谈,淳于髡认为邹忌才能卓越、对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胜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邹忌果然被封在下邳,号成侯,印证了淳于髡的看法。淳于髡讽谏威王之后,得到重用,从不治而议论的上大夫逐渐成为代表国君出使诸侯的外交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败俱伤

三、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故事内容

买椟还珠
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四、两败俱伤的寓言故事

成语:蚌鹬争衡
拼音:bàng yù zhēng héng
解释: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成语:蚌鹬相持
拼音:bàng yù xiāng chí
解释: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