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亮摆的八卦阵图
八阵是早在诸葛亮之前已有的阵法。孙子有八阵,其阵图著录在《汉书·艺文志》中。而郑玄的《周礼注》中,孙子八阵有“苹车之阵”,是利用“对敌自隐蔽之车”,构成的防御方式。孙子之后,孙膑在他的《孙膑兵法》中也写下了《八阵篇》。东汉时,作战或作战训练中普遍使用了八阵。车骑将军窦宪“勒以八阵”,大破北匈奴单于。到了东汉末年战乱之时,八阵更为流行,成为“士民素习”的项目,也是诸葛亮熟悉的阵法。由于蜀军的作战对象是魏国的步、骑兵,而作战地形是陇右山地,诸葛亮从蜀军的实际出发,改革原有的八阵,发挥蜀军步、弩兵的特长,更加适合山地作战。诸葛亮以擅长的巧妙思维“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他的八阵图,是基于古代八阵的创新阵图。
葛亮自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当时人也对诸葛亮的八阵图评价很高。就连司马懿也叹道:“天下奇才也。”晋代李兴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
诸葛亮八阵法在唐代失传,但是诸葛亮曾经垒石作八阵图,留下三处八阵图的事物遗迹:一是在鱼腹江边沙石滩上。北魏郦道元记载:“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第二处在汉中定军山以东的高平旧垒。《水经注》说:“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第三处在新都弥牟镇(今属成都)。这三处,以第一处保存最好,这八八六十四堆垒石遗迹,包含着八阵图的信息。
现对诸葛亮八阵图的编成、机动、阵战、兵种运用、阵形变化介绍一下。
1、八阵编成及原则。
八阵是集团方阵。从阵式编成看,每个八阵都具有八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编有一中阵。全阵八个方向,编有八个中阵,分别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所谓“散而成八,复而为一”,就是分别看为八个中阵,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大阵。八阵***,是大将及直属的余奇之兵,“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唐李问对》中有“数阵有九”的说法,所以八阵***也可视为一个中阵,因此宋朝又把八阵称为九军阵。
每个中阵,平时编为六个小阵,***编为十六个小阵,整个八阵共六十四个小阵。大方阵之后,可能还有游骑二十四小阵,则共编为八十八小阵。有人推测,游骑的编组,是将二小阵编为一组,将三组编为一冲,共四冲十二组。为了防御时迟滞敌人的进攻,在八阵的外围还设置了冲车和鹿角等障碍物。
在编成时,阵内兵力的部署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是包容和对称。八阵的大、中、小之阵间,具有包含容纳的关系。大阵由中阵编成,中阵由小阵编成。从全阵看,“阵间容阵”,“大阵包小阵”。在阵式结构上,则保持两两平衡,形成“隅落钩连,曲折相对”(阵的角落互相牵连呼应,一曲一折,彼此相对)的状态。诸葛亮《军令》所提到的左右阵和甲乙校,是阵式对阵的表现。
第二,是中外和离合。八阵在兵力配置上,区分为中外,即区分为***和外围。其主兵力配置在外围;以少而精的兵力配置在***,形成厚外薄中,外重内轻、外实内虚的兵力部署。“八阵之法,虚中之法也,自伍而至阵法,皆虚其中焉”。在配置阵地时,讲究离合。阵地上,往往有丘阜、沟堑、林木等地形障碍,因此讲究离,对其兵力进行必要的分散配置,以避开障碍;又讲究合,在分散配置以后,能在统一指挥下迅速合成作战。
第三,是奇正。在编成时,把部队区分为正兵(常规作战部队)和奇兵(非常规作战部队)。在区分奇正时,把八个中阵区分“四为正,四为奇”。在部署奇正时,“各以一正而间一奇。”在八个中阵之外,还区分出“余奇”之兵,即***大将直属之兵。
2、八阵的机动方法。
八阵编成后,可根据敌人作战方向的变换,随时调整方向。由于阵式对称,只要前部改为后部,后部改为前部;或左部改为右部,右部改为左部,即可掉头,行动十分灵活。但是由于阵形庞大复杂,为了保持整齐,前进时不许速奔,后退时不许猛跑,机动速度受到较大的限制。这就是《唐李问对》中八阵口诀所诉“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度,退无遽走”。
3、八阵的战斗方法。
八阵具有全方位作战的功能,有四正可充当四头(侧翼),有四奇、四冲可充当八尾(增援部队),任何方向受到攻击,该方向不必作出根本变更,即可完成主要作战方向的部署,形成阵首、侧翼和殿后的兵力配置。一处受到攻击,相邻左右中阵可自动作为两翼,前来夹击来犯之敌。这就是《续武经总要》所讲的“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
4、兵种运用。
阵内最活跃、机动性最强的是骑兵,“首尾相救,变用不穷,皆出于冲骑”。其运用方法是:赋予其侧击、佯击、伏击、断敌粮道、阻击、夜袭、尾击和行军、宿营、布阵时的警戒等广泛任务。平时,横列成两排,置于大方阵之后,如《武备志》所讲“行则居前,止则居后,战则进退无常位”。
阵内的弩兵,在其他兵力的配合保护下,弥补了短于自卫的弱点,发挥了长于远射的优势。运用弩兵的方法,是强调协同。诸葛亮在《军令》中规定,当来犯的敌人在鹿角前受阻之时,阵内弩兵立姿发射,矛戟兵蹲姿前进作战,互相协同,矛戟兵不得战立和停止,否则影响射界,妨碍用弩。
车兵通过用车设置障碍,迟滞和割裂敌军的冲击和机动,对阵内步、弩、骑兵提供掩蔽和保护,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其运用是:在山地遭遇战中,如果敌军骑兵左、右翼前来夹击,我军步兵从行进间转入仓促防御,又不便于登上山岭时,则用车布于阵外,阻敌冲击;在地形狭窄、难于展开时,则把布于阵外的车排成锯齿形状,以防御敌冲击。
5、阵形变化。
为适应不同的地形和敌情,八阵须视情将阵形调整为方、圆、曲、直、锐等形状,又要根据作战不同阶段的需要,调整其阵中兵力配置,组成不同的阵势。例如,行军时组成发兵结阵的阵势,备战时组成敛兵待敌的阵势,防御时组成先锋应敌的阵势,追击时组成战胜追逐、收阵整兵的阵势,等等。
总之,诸葛亮针对魏军的骑兵优势,以最先进的速射武器元戎为支撑,综合发挥步、弩、骑、车协同作战的威力,编成八阵。他的八阵,是四正四奇合成的集团方阵,阵形可离、可合、可变。编成上是包容和对称的,具有以前为后、以后为前、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变能力。
二、诸葛亮的八卦阵
还有,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_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三、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中诸葛亮指什...
八阵图(或叫八卦阵)。并非诸葛亮之首创。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了<<孙膑兵法>>,得知,八阵图乃春秋时孙膑所发明。八阵法:即八种阵法的统称,乃古代兵卒习兵阵的”石砌模型教具”。八阵法是根据不同的地形,从而运用适当的阵法。凡用阵须把兵力分三,每阵必有前锋和后续,皆待命不动。可以说是,三分之一战斗,三分之二待机,用”一”去攻敌,用”二”去解决战斗。阵里有兵车,骑兵,步兵同战:一在左,一在右,一在后。平地多用车,险地则用骑兵,隘地用弩兵。
具体阵列。
第一,方阵。此阵为截断敌人。
第二,圆阵。聚结队伍。
第三,疏阵。扩大阵地。
第四,数阵。密集队伍而不被分割。
第五,锥行之阵。突破敌阵。
第六,雁行之阵。发挥弩箭之威。
第七,钩行之阵。左,右翼弯曲如钩,准备改变队伍态势,迂回包抄。
第八,玄襄之阵。多置旌旗,乃疑敌也。
东汉的窦宪曾用八阵击败匈奴军。还有<<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注引<<魏书>>:”汉承秦制,唯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意即,曹操专政以来,汉帝於每年秋天都会阅士兵一次练八阵的情况。晋人干宝<<晋纪>>记载了诸葛亮於汉中积石为垒练兵。李膺的<<益州记>>说在稚子阙北五里,有武侯八阵图。<<九州通志>>也提到在陕西的勉县东南的定军山有诸葛岩,岩下有八阵图。
四、诸葛亮的八卦阵是否存世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诗圣杜甫在公元766年,从成都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写下这首堪称千古绝唱吟怀诸葛亮的《八阵图》绝句。前两句对仗,赞誉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过程中,功勋卓著。他创制的八阵图,更是声名远扬,永垂青史。第三句极精炼地点明八阵图遗迹富有传奇的特征,末则惋惜刘备不顾大局率兵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战略,统一大业无法实现,成为千古遗恨。杜甫诗中提到的八阵图,又叫水八阵,是与在成都青白江区弥牟镇旱八阵相对而言的遗址。位置在奉节西南白帝城(古鱼腹浦,刘备更名永安宫)前平沙上。传说诸葛亮从荆州入蜀对,命士兵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有序,星座棋布,排列成六十四堆,按天、地、雨、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供军事操练和作战阵图。长江大江汹涌,八阵图在夏天即使被淹没,到冬天水落石器,两岸万物失态,唯独八阵图岿然如故,岿然不动,“江流石不转”,所以刘备兵败白帝城,东吴大将陆逊追到八阵图,被变幻莫测、隐有千军万马的石头阵吓退。
其实,八阵图不是诸葛亮的操练、作战阵势,奉节八阵图也不是诸葛亮派士兵堆砌的。历史学家、军事史家已早有定论。①但人民群众太尊崇热爱诸葛亮,所以把这本不属于诸葛亮的遗迹归之于他,并且加以神化。如说八阵图石堆被人搬动散乱后,水涨石聚,水退阵现,是仙人搬动复原。又说当强敌入侵,八阵图显灵能呼风唤雨。招云布雾,鬼神出动可变千军万马等等。这些传说放在恰当的历史范围内,是可以理解的,也表明对诸葛亮的怀念。
其实,八阵图这种阵势产生的年代很早。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有名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就有专门谈论阵势的篇章。当时诸侯国之间杀伐征战,无不讲究兵法阵势。1990年新华社公布了我国考古在军事史上重大发现;在河南密县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此图发现于密县刘寨云岩宫(即轩辕黄帝宫)。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与蚩尤作战,九战皆败,退守到河南密县,修建宫寨,操练士卒。黄帝同大将风后演练创制了八阵兵法,运用于实战的河北涿鹿决战,杀了蚩尤,统一了华夏。出土的八阵兵法图,共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余八幅,每幅是一个阵势。分为天复阵、地载阵、风扬阵、天垂阵、龙幡阵、虎踞阵、鸟翔阵、兽行阵。这一考古重大发现,把八阵图兵法的历史从公元二世纪诸葛亮时代,往前推了两千五百多年。从密县八阵图兵法名称上可以判断,其阵势仍指部队作战所布置的局势。后代军事家依据作战地形、敌我态势、天候等条件,创造的一字长蛇阵、三才阵、五行阵、八卦阵、七星阵等,都是指部队部署位置以及在作战时相应变化。诸葛亮一生作战频繁,善于用兵,鞠躬尽瘁,力挽狂澜,人们追念他的功债,把八阵图创造权归之于他,亦无可厚非②。
尽管现在已知奉节八阵图与诸葛亮无关,但三国以后,诸葛亮造八阵图的传说和他当年确曾两度在夔州习兵留有演兵台,“八阵图铭”石刻等遗址,因而后世为他建有祠庙,文入学士多在凭吊感怀之余,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文献典籍上也把水八阵图建造者的桂冠戴在诸葛亮头上。我国地理经典之一的《水经》,在叙述长江到奉节时就说:“江水又东经诸葛亮图垒南。”并加注说:“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一些古文记载上,还对立于不败之地的八阵图有更玄的说法。甚至有的臆想连后人也见之摇头,这里就不例举了。倒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写得好:“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绝。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苏东坡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评价诸葛亮的态度是正确的。针对历朝历代都有人不远万里来到八阵图旁,昼夜面对滔滔长江,冥思苦想,企图参悟秘诀玄机,一举得到诸葛亮治世立国惊人的龙韬.虎略,好一鸣惊人。苏轼语重心长地指出: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再也不要被妄说迷住了。旱八阵,在成都北外三十多里的青白江区弥牟镇。这里原属新都县,解放后为适应工业建设,划入青白江区。《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