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谁写的

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说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说明有人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有人的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
  出处:汉代司马迁写的《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哪里

为自己写的。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活的有价值;如果为私利奔忙,或无所作为,就比鸿毛还轻,活的无价值。

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哪里

出自写史记的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在《为人民服务》 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为谁而写

西汉司马迁。

《报任安书》是汉代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原文选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厉也。

译文: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

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

扩展资料

文章主旨:

这封书信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

2、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3、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文学艺术素养的自然流露,充分体现了司马迁散文的特色。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