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康熙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一帝?

一、康熙是不是千古一帝?

是。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扩展资料:

康熙帝即位时,清朝入关才不到18年,百废待兴,矛盾重重,摆在这位少年天子面前的,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他父亲临终前为他选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这里面野心最大的是鳌拜,没过几年,四辅臣或去世,或投入鳌拜集团,鳌拜势力坐大,即便是在康熙帝面前,也动辄高声喝问,威胁到了康熙帝的绝对权威。

对付鳌拜,康熙帝自有妙招。他先是不动声色,假装示弱,又召集一些与他年龄差不多的少年进宫作“布库之戏”,就是玩一些摔跤、扑击等游戏。鳌拜对此不以为意,还以为康熙帝玩物丧志。

1669年5月的一天,康熙帝先给这帮布库少年做好了擒鳌拜的动员工作,然后宣召鳌拜。鳌拜大摇大摆地进宫,康熙帝马上指挥众少年一拥而上,运用人海战术把他给擒住了。

擒住鳌拜后,康熙帝让大臣们议罪,大臣们议定鳌拜大罪30条,请求判处其死刑。康熙帝念鳌拜功劳,改死刑为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其党羽数人被处死。

另一位长期与鳌拜勾结的,也是仅存的辅政大臣遏必隆,被革职夺爵。就这样,康熙帝夺回了最高统治权。

从此,一代帝王开启了他雄大宏伟的一生,拉开了康乾盛世的序幕。

康熙帝亲政后,励精图治,经常读书和批改奏章到深夜而不知疲倦,也渐渐施展出他的才能: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

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击败盘踞在天山南北的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并趁机使外蒙古喀尔喀部全部归附。

清朝特别重视与蒙古诸部的关系,因为满清之所以能够入关,主要依靠的就是满蒙联盟,康熙帝就曾洋洋自得地说:“历朝历代都修长城,但是修了也守不住,我朝对蒙古诸部施恩,这比长城还坚固啊!”

随着清政府在蒙古地区的编旗设佐,驿站也建立起来。驿站系统不但是清政府对蒙古地区权力渗透的主要通道,也是蒙古各旗王公入京朝觐和商旅往来的主要道路。

康熙帝谕令在内蒙古一带设立五路驿站,即喜峰口外设立15站;古北口外设6站;独石口外设6站;张家口外设8站;杀虎口外设12站。“每站安丁五十名,量给与马匹牛羊。”这五路驿站也被称为“蒙古台站”,或者“草地路”。

由于每个驿站设壮丁50名,因此这个驿站制度又叫“五十家子”制度。这50名壮丁携家带口,被赏以房屋田地。50户人家有的养马,供给驿站使用;有的种地,以养活驿站的人员。

驿站“均于水泉形势之处安设”,即都在水草丰美之处设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小村落,也是来往的贩夫走卒歇脚的地方,随着人烟的繁盛,也就形成了市镇。

驿路的建立,促进了商旅贸易的发展。后来,在内蒙古五路驿站的基础上,形成或壮大了很多著名的贸易集镇和城市,如归化城(现内蒙古呼和浩特旧城)、多伦等。

而旅蒙商人又在清廷官驿的基础上,以归化城等重点城市为依托,逐渐开拓出了归化城至外蒙古库伦、至乌里雅苏台、至新疆的商路,多伦至库伦、至呼伦贝尔、至俄罗斯恰克图的商路。在这些路线上,旅蒙商主要以绸缎、布匹、茶叶、大黄等商品交换游牧民的牛羊、毛皮等。

事实上,人们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找到当年康熙帝设置驿站的痕迹。比如,内蒙古林西县有五十家子镇,赤峰松山区有好几个叫五十家子的地方,甚至河北省平泉县还有北五十家子镇、南五十家子镇。

在内蒙古,还有许多带“太本”的地名,如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有太本站乡,科尔沁右翼中旗有巴仁太本苏木,而蒙文的“tabin(太本)”也就是“五十”的意思。

由此可以推测,这些带“五十”或者“太本”的地方,都是从康熙帝及其后人设置的驿站发展而来的。

康熙帝即位不久,明朝将领郑成功就驱逐在台湾的荷兰势力,以台湾为据点,与清朝抗衡。清朝则实行海禁政策,规定寸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683年,这一年康熙帝挟平定三藩之余威,对台湾既抚且剿,促使郑氏政权投降,至此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清朝统一台湾后,很快就停止海禁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立刻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据记载,停止海禁后,去日本长崎的清朝船只就骤增三四倍以上,与欧洲的贸易额也在持续增长,甚至“全欧洲的贸易量都无法跟巨大的中国贸易量相比”。

欧洲人通过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世界的白银大量流向中国。

康熙帝对科学技术也特别感兴趣,他发现中国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就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和仪器绘制全国地图。

他委任一些耶稣会的传教士如雷孝思、白晋等人,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实地测量,于1718年绘制成《康熙皇舆全览图》,堪称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就曾评价说,这幅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1722年,69岁的康熙帝走完了他多彩的一生,他在位61年10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着眼蒙古,收复台湾。他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让全球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在他之后,清朝进入了最繁荣的时代。可以说,康熙王朝,是古代中国的尾声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帝,让世界财富流向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二、为何康熙会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做的三件事吗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 )即清圣祖。年号康熙,世称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清世祖福临第三子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从顺治朝开始,军费开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例,国家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银900多万两。竭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财政困难局面仍旧未见好转。国家钱粮,大半耗于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平西王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强化皇权。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等少数官员。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他认为:“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于是,下令撤藩!
康熙大阅盔甲一石激起千层浪。“东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里有杨起隆举事,察哈尔有阿尔尼叛乱。而且,先后发生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火灾,康熙帝爱后赫舍里氏也崩逝。朝里与朝外,外叛与内变,雷火与地震,天灾与人祸,连连击到年轻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时间人心惶惶,京师不少官员甚至把家眷送归江南乡里。康熙
临大事,有静气。青年天子玄烨在危急时刻,持心坚定,气静不慌。原来主张不可撤藩的大学士索额图、户部侍郎魏象枢等,提出要处斩建议撤藩的大臣。康熙帝义正词严:撤藩出自朕意,他们何罪之有?这就坚定了主张平叛的大臣的决心。他下诏削夺吴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状。不久又将留居京师的吴三桂之子应熊、孙世霖等逮捕处死。消息传到吴军,吴三桂正在吃饭,闻讯大惊。后西藏五世达赖喇嘛为吴三桂说情,请求朝廷“裂土罢兵”,遭到康熙帝的坚决驳斥。他为了安定惊恐的军心,慌乱的民心,每天游景山,观骑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进行讽谏,康熙置若罔闻。事后他说:“当时我要是表现出一丝惊恐来,就会人心动摇,说不定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他的坚定决心和平静心态,对于稳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八年平叛战争,终于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帝严辞拒绝。他认为,八年战火,生民涂炭,应该务实,切戒虚名。随后,他开始着手统一台湾。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康熙的发展。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为促进农业生产,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3]

很多资料称康熙帝有八大贡献,除了上述七个方面,还有”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故后世称康熙为千古一帝。

三、康熙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一帝

康熙功绩,千古一帝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清)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8岁(1661年)即位,14岁时亲政,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1681年),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此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满清初年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奎宁)、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进行了涉猎。康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学修养最高的帝王,我们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亲自命名翻译的。

四、为什么康熙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

我们都知道康熙是由孝庄太皇太后抚养成人,并助其登上皇位的,这位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抚育了两位帝王,还有一位是顺治帝,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帝王最后却走上了出家的道路。或许是由于顺治帝作为帝王的教育的失败,孝庄为抚育康熙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孝庄皇后

顺治帝在小的时候,孝庄和多尔衮就找了六位德才兼备的老师,三位汉族,三位满族,可惜的是,这位帝王生来颇具佛缘,早早看破红尘,吵闹着要出家,对这个大多数人垂涎的帝王之位不屑一顾。孝庄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或许是学习帝王之术并不开心,小孩子青春期嘛,有了逆反心理,常说出家人四大皆空,或许做了出家人就一身轻松了,于是顺治帝在为皇位留下继承人后就大手一挥,告别万丈红尘,遁入空门了,不得不佩服古代寺院主持的勇气啊,搁现在,哪有胆收一国之主出家为僧啊!

顺治帝

接下来言归正传,有了这个教训,孝庄可谓是特别注重这个一出生,就肩负一国之重任的小皇帝的教育,觉得在教会知识的同时,要让他有学习的乐趣,不得不佩服这位历史上伟大的女性,这教育理念,就是在现在也是十分开明的啊!为了让小皇帝热爱学习,孝庄决定找一位会哄孩子的女性,从小照顾,让她潜移默化的来感染小康熙,让他快乐的同时,还得学到知识,于是就有了苏茉儿的出场。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苏麻喇姑,她就是苏麻喇姑的原型。

康熙

这个女人在康熙的一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她从小陪伴着康熙,据说她精通三种语言,满语,蒙语,和汉语,这是作为康熙的启蒙老师她所具备的最出色也是最基本的技能。她的一手满族文字写得相当漂亮,康熙后世留下来的墨宝里就有她的影子。康熙的性格养成也多来自于苏茉儿的影响,苏茉儿从小到大的陪伴,不仅是教育他知识,他的人生态度,他的处世哲学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这样一位千古帝王的养成,苏茉儿可是功不可没。

苏茉儿

她对康熙来说可能想像姐姐,像母亲,她的温暖都毫无保留的给了这一位帝王,她终生未嫁,一直守护着这个皇帝,甚至是在晚年帮助康熙抚养教育了十二阿哥,这是康熙的诸多皇子中最长寿的一位,而且当康熙去世以后没有卷入党派之争,由此可见,苏茉儿的为人。这样一位女性,是可歌可泣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