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形容二十七八岁女人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形容二十七八岁女人的成语:待字闺中、豆蔻年华、耳顺之年、风韵犹存、花信年华、黄发垂髫、及笄年华、女大不中留、娉娉袅袅、破瓜之年、人老珠黄、弱冠之年、徐娘半老、知命之年、半老徐娘、不惑之年、而立之年、杖乡之年、及笄之年

1、不惑之年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例句他大学毕业年仅20,而光阴飞转,很快已近不惑之年了。

2、待字闺中

解释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出处《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

例句养成一个如珠似玉的女儿,不特好才貌,还缠得一双小足儿,现年十七岁,待字深闺。(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回)

3、豆蔻年华

解释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例句方方正值豆蔻年华,十分漂亮。

4、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例句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5、风韵犹存

解释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例句无

6、花信年华

解释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而且正当花信年华,就如秋月将满,春花方盛,令人一见便觉不可错过。”

例句无

7、及笄年华

解释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8、破瓜之年

解释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出处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例句她到了破瓜之年已长得婷婷玉立

9、人老珠黄

解释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象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出处清·张贵胜《遣愁集》:“人老珠黄,春残花谢。”

例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再下海当舞女吗?人老珠黄不值钱,”

10、徐娘半老

解释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出处《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例句她虽然徐娘半老,但是风韵尤存。

11、知命之年

解释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例句唐·白行简《李娃传》:“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12、而立之年

解释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例句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13、黄发垂髫

解释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出处《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晋·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

例句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晋·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14、女大不中留

解释指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休疙皱,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例句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

15、半老徐娘

解释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出处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例句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九章:“虽是半老徐娘,皮肤白皙,显得很年轻。”

16、弱冠之年

解释弱:年少;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出处清·吴骞《拜经楼诗话》第四卷:“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例句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36回:“到了弱冠之年,从了七八位有名大教习,学得一身武艺。”

17、娉娉袅袅

解释娉娉:秀美的样子;袅袅:细长柔美的样子。形容女子苗条俊美,体态轻盈

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形容二十七八岁女人的词语:杖乡之年、及笄之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