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成语的作用有哪些:好大喜功、肌劈理解、假公济私、见微知著、见风转舵、借刀杀人、口是心非、名不符实、名符其实、目空一切、奇谈怪论、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移花接木、欲盖弥彰、指桑骂槐、蛛丝马迹、表里如一、相形见绌、心照不宣、指鹿为马、自以为是、自不量力、自欺欺人
1、好大喜功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出处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例句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2、假公济私解释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出处《汉书·杜业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例句现在那些招摇撞骗,假公济私的玩意儿太多了。(欧阳山《三家巷》二六)
3、见风转舵解释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系。别事‘见风使舵’,再做道理。”
例句有些人惯于见风转舵,看领导眼色行事。
4、见微知著解释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例句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5、借刀杀人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无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例句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6、肌劈理解解释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出处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古者‘六经’之学,专门名家,各守师说。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然后出而从事于史。”
例句[郑君]有志于左氏、太史公、班固之书,久之而其学大成,肌劈理解,浸渍演逸,虽通人大儒,未能或之先也。《序》
7、奇谈怪论解释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仲子教授》:“乾隆戊申岁,余往汴梁,遇毕秋帆中丞幕中,两眼若漆,奇谈怪论,咸视为异物,无一人与言者。”
例句对社会上的一些奇谈怪论,我们要有识别能力。
8、相形见绌解释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一个部曹,戴了个水晶顶子去当会办,比着那红蓝色的顶子,未免相形见绌。”
例句(1)一队的人力已是够强的了,可跟二队一比,就有点相形见绌。(2)这种饮料与“健力宝”一比,就相形见绌了。
9、想入非非解释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出处《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例句当下想入非非,一头说一头要弄计赚骗缪寄萍的书。(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二回)
10、心照不宣解释照:知道;宣:公开说出。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出处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唯我与子。”后作“心照不宣”。
例句哦,哦,那算是我多说了,你是老门槛,我们心照不宣,是不是!(茅盾《子夜》十一)
11、移花接木解释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例句高手名师运用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山石聚于盆中,移花接木,再经过艺术加工,便成为自然美景的缩影。
12、异想天开解释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这可谓异想天开了。”
例句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
13、指桑骂槐解释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出处他每日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例句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14、指鹿为马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例句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15、蛛丝马迹解释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处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例句机敏的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线索。
16、自不量力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例句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17、自欺欺人解释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出处《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例句有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自欺欺人之谈。(鲁迅《两地书·二九》)
18、自以为是解释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出处《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例句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19、表里如一解释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例句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20、目空一切解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但他恃著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例句一旦手中有权就摆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势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21、名不符实解释名声与实际不符。
出处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例句无
22、名符其实解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同“名副其实”。
出处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例句无
23、欲盖弥彰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出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例句与其欲盖弥彰,倒不如自己先认了。(闻一多《画展》)
24、口是心非解释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汉·桓谭《新论·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
例句俺哥哥原来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