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社火的历史起源
南方的丰城社火是江西省丰城河西地区的江右民系传统民俗活动,已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社火”是源于人们对菩萨、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从宋代起,各种祭祀活动流传开来,形成丰富多彩的“社火”文化。当地人源于人们对菩萨、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
北方的“ 社火” 亦称 " 射虎" ,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礼记· !祭法》中载: "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
扩展资料:
社火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个大人背着一至三名儿童表演的"背社火";有骑着马、牛、骡子表演的"马社火";以及"高跷社火"、"车社火"、"山社火"等。
耍社火时,靠的是演员的动作表演,并配以旌旗、仪仗、罗、鼓、铙、郄等,规模浩大,场面热烈壮观。
社火表演内容也极其丰富、广泛,由于社火进行中不说不唱,可以不受时空、内容的限制。
从上古的三皇五帝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轶闻野史,传奇英雄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演。今天的社火节目中有《轩辕黄帝战尤》、《神农氏拿野苗》、《共工战祝融》、《禹王治水》、《药王收五脏》等等,都是非常古老的。
那四人齐敲的大鼓上面绘的是金色盘龙和八卦太极图,场面颇和古代祭祀礼仪相似。古书《周礼·地官·鼓人》就有记载:"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火
二、社火 起源,种类
庄浪高抬属岁时节令习俗的传统娱乐活动,原本是民间社火的一种,最早来源于古代先秦时期的傩戏,人们聚集在神庙,装扮成各种神仙,在音乐扮奏中表演,后来走出神庙,串街走巷,因观众太多,看不清楚,就出现了高抬。据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由此
可见,庄浪高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每年正月十二为纪念宋代刘沪将军,庄浪人民都会而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1994年,被县政府命名为“庄浪艺术节),每个乡镇或村子的高抬汇集在
水洛城,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一片欢腾,场面十分壮观,祭奠后,各高抬按照固定好的路线串街行社,经过精
心化装的剧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抬上,飘飘然凌空展现,惟妙惟肖,大有从天而降之势,有的如“飞燕凌空”,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鹤亮翅”,
其妙,其高,其险,岌岌可危,惊心动魄,当高抬遇到电线树木等障碍物时,各高抬旁有两人用高杆彩条制作的架拐,为高抬开路护驾。
长河漫漫,古韵今风。高抬源于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庄浪人民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表演形式由人抬架子改成马车,拖拉机、汽车;
内容上也出现科教兴国、高效农业、党建教育、新农村建设的主题,这种创新精神,让庄浪高抬融生活、艺术于一体,富有现代质朴、粗犷热烈的艺术个性和文化底
蕴,在漫漫的时间河流中沉淀下来,承载着庄浪人不熄不灭的文化传奇,演绎成了陇原文化艺术上的奇葩瑰宝。
三、民间社火的传承意义
民俗二三事
四、庄浪县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的论文
我以浪庄高台社火为例为你解释其由来,请参考!庄浪高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俗称“故事”,由农历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手执火棍、戴上面具开大门驱鬼神衍变而来。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后来就形成了高抬社火,为庄浪县所独有。它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表现形式
庄浪高抬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它是在木台上安装铁柱,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凝固情节,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扎势,把人物烘托起来,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庄浪高抬的装扮内容,既有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也有现代的题材,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生活故事等三个方面,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出现了科技兴国、高效农业、计划生育等内容, 使社火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常见的有《水漫金山》《盗草》《哪吒闹海》《劈山救母》等表现惊险场面的情节。扮演人物一般2—3人,分别固定在4—4.5米高的钢筋架顶端,经过精心化装的剧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抬上,飘飘然凌空展现,大有从天而降之势。用以伪装和美化的纸花、假羊等十二生肖,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有些地方的高抬表演还伴有鼓乐、锣鼓,谓之“太平鼓”。锣鼓是高抬的灵魂,犹如饭食中的盐,起着伴奏、烘托气氛的作用。
主要道具
高抬的设计,是决定它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设计者先将构思好的画面画在纸上,再用铁芯子串联画面的各主要部分,称为高架。架体分芯子和底座两部分。芯子即支撑人物、道具的钢筋,之所以叫芯子,是取“信赖可靠”之意。钢筋一般直径5—7厘米,下部两根可并焊在一起,增强负荷量。底座由方木做成,一为芯子插得深,栽得稳,二为要求有相当的重量。高抬的设计绝非行家里手不能胜任。设计者应用力学原理,在对称中求稳定,以奇险取胜,他们甚至将扮演的孩子仰着、俯着、侧着、倒着扎绑上去。1986年朱店镇董湾村上演的《三打白骨精》,孔悟空凌空俯冲,双手抡起金箍棒,白骨精持剑招架。金箍棒和交叉的剑相粘,仅这一丁点儿粘连,就把孙悟空全身支撑悬挂在空中,表现了庄浪高抬奇、险、俊的特色。
遗产保护
高抬艺术主要集中在农村,每逢正月,乡下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仪式,一则喜庆新春佳节、庆贺丰收,二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美满。
为了进一步促进庄浪高抬艺术的繁荣和发展,21世纪初,庄浪县对高抬艺术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与开发,并制订了《庄浪县特色文化名县实施方案》,计划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加工和提高,使其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