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关于汉字的唯美成语

关于汉字的唯美成语:拔赵易汉、彪形大汉、楚界汉河、汉人煮箦、汉官威仪、汉贼不两立、好汉做事好汉当、好汉不吃眼前亏、河汉吾言、河汉无极、江汉之珠、江淮河汉、男子汉大丈夫、披霄决汉、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拔赵帜易汉帜、饱汉不知饿汉饥

1、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例句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2、汉官威仪

解释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例句惟兹梨园子弟,犹存汉官威仪。(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

3、汉贼不两立

解释比喻有我无你。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例句惟有杜氏一个,直如添上敌国一般,心中竟安排下“汉贼不两立”的主意。(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七回)

4、好汉不吃眼前亏

解释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好汉不吃眼前亏,且让他一步,再作道理。”

例句好汉不吃眼前亏,且让他一步,再作道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5、河汉无极

解释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无极。”

6、汉人煮箦

解释汉:汉中地区,在今陕西省。箦:席子,此指竹席子。汉中有个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当作竹笋来煮着吃。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例句无

7、披霄决汉

解释指冲出霄汉。

出处唐·柳宗元《行路难》诗:“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例句无

8、身在曹营心在汉

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例句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他们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9、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解释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便是俗语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例句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便是俗语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10、彪形大汉

解释彪:小老虎,比喻躯干壮大;汉:男子。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

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九回:“二人都是彪形大汉,浓眉广颡,燕颌虎腮。”

例句金奎也选了二十名彪形大汉,教他们十八般武艺。(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11、拔赵易汉

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出处见“拔赵帜易汉帜”。

例句所以他们的组织专争取同伍的人,埋头苦干,意欲将新军中除满人与官长外,全体运动成熟,一举而拔赵易汉。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12、饱汉不知饿汉饥

解释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例句你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13、拔赵帜易汉帜

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出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韩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

例句妻与生用拔赵帜易汉帜计,笑而行之。清·薄松龄《聊斋志异·人妖》

14、好汉做事好汉当

解释敢做敢当,不推责任

出处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好汉做事好汉当,现在谁要是走漏一点风声,谁也好不了。”

例句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不是,我觉得好汉做事好汉当。”

15、河汉吾言

解释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

出处清·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足下上观千古,博观而约取之,当不河汉吾言。”

16、江汉之珠

解释江汉:长江和汉水。江汉一带所产的珍珠。形容贵重之物

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揆度》:“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汉之珠。”

17、男子汉大丈夫

解释指志向高远有所作为的男人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6回:“男子汉大丈夫,休说那三绺梳头、两截穿衣、戴鬄髻的话头。”

例句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又算得什么

18、江淮河汉

解释指长江、淮河、黄河、汉水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