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描写对生命感悟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描写对生命感悟的成语:金玉良言、良药苦口、妙言要道、奇谈怪论、人之常情、人非木石、诗礼之家、水滴石穿、硕学通儒、大璞不完、无知妄说、无稽之谈、要言妙道、一寸光阴一寸金、有求必应、至理名言、笨鸟先飞

1、笨鸟先飞

解释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例句女儿刻苦、自觉、用功,全靠笨鸟先飞保持了各门功课全班第一。(毕飞宇《九层电梯》)

2、金玉良言

解释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例句老哥哥教导的话,句句是金玉良言。(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

3、良药苦口

解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例句夫良药苦口,惟冼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4、奇谈怪论

解释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仲子教授》:“乾隆戊申岁,余往汴梁,遇毕秋帆中丞幕中,两眼若漆,奇谈怪论,咸视为异物,无一人与言者。”

例句对社会上的一些奇谈怪论,我们要有识别能力。

5、人非木石

解释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例句郁达夫《迟桂花》:“她虽则是一个纯真的小孩子,但人非木石,究竟总有一点感情。”

6、人之常情

解释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出处南朝·粱·江淹《杂体诗三十八首·序》:“又贵远贱近,人心向背;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例句慕富贵者,人之常情也。(明·赵弼《赵氏伯仲友义传》)

7、诗礼之家

解释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出处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例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1卷:“其父赵伦,字文宝,母亲刘氏,都是世代诗礼之家。”

8、硕学通儒

解释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9、无稽之谈

解释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出处《尚书·大禹漠》:“无稽之言勿听。”

例句既无其说,是为无稽之谈。(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

10、要言妙道

解释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出处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例句宋·辛弃疾《六州歌头》词:“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

11、有求必应

解释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往日良朋密友,有求必应。”

例句110报警台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到老百姓有求必应。

12、妙言要道

解释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出处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例句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藩国之文术》)

13、大璞不完

解释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14、水滴石穿

解释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例句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15、一寸光阴一寸金

解释比喻时间十分富贵。

出处唐 王贞白《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例句老师常教导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使我们懂得时间的珍贵。

16、至理名言

解释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例句“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至理名言。(老舍《鼓书艺人》十二)

17、无知妄说

解释妄说:胡说。缺乏知识,随意瞎说

出处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