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描写高温工作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描写高温工作的成语:大汗涔涔、大汗淋漓、寒耕热耘、汗如雨下、汗出沾背、汗出如渖、汗流浃背、挥汗成雨、火伞高张、焦沙烂石、焦金流石、皎阳似火、七月流火、若张火伞、盛暑祁寒、铄石流金、五黄六月、夏日可畏、炎天暑月、骄阳似火

1、寒耕热耘

解释泛指农作辛苦。

出处《孔子家语·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

2、汗流浃背

解释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出处《后汉书·伏皇后纪》:“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例句在劳动竞赛中,大家干得汗流浃背。

3、挥汗成雨

解释挥:洒,泼。用手抹汗,汗洒下去就跟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例句正是摩肩如云,挥汗成雨的时候,烦渴的了不得。(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

4、汗如雨下

解释汗珠象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十七:“三冬汗如雨。”

例句不防一块石头绊了一跤,犹如梦醒一般,浑身汗如雨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回

5、焦金流石

解释将金属、石头烧焦、熔化。形容天气极度干旱、炎热。

出处南朝·刘孝标《辩命论》:“放勋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时,焦金流石。”

例句无

6、焦沙烂石

解释将沙烧焦,石烧烂。形容天气非常酷热。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为寒则疑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

例句无

7、铄石流金

解释铄、流:熔化。石头被熔化,金属变成了水。形容天气很热。

出处《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例句明 宋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虽经铄石流金之候,未尝离冠衣而处。”

8、火伞高张

解释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出处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9、皎阳似火

解释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10、五黄六月

解释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

例句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五黄六月烟反潮,抽着又灭了。”

11、夏日可畏

解释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出处《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例句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忽又自笑:‘夏日可畏,冬日可爱,’以及‘团扇弃捐,’乃古之名言,夫人皆知,又何足吃惊?”

12、汗出沾背

解释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13、大汗淋漓

解释淋漓: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1、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2、一种病态的表现,如发烧等病发而引起。

14、七月流火

解释“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所以此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

出处《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15、炎天暑月

解释指炎热的夏天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这八句诗题着炎天暑月,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藉避暑,尚兀自嫌热。”

16、盛暑祁寒

解释祁:大。炎热的夏天,严寒的冬季。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

出处《旧五代史·晋书·崔悦传》:“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盛暑祁寒,不便冒犯。”

例句《清史稿·圣祖本纪》:“军兴以来,将士披坚执锐,盛暑祁寒,备极劳苦。”

描写高温工作的词语:大汗涔涔、汗出如渖、若张火伞、骄阳似火

词语解释

1、大汗涔涔:形容因天气炎热或心情紧张而导致浑身汗流如注的样子。

2、汗出如渖:渖:汁液。满身汗水。形容天气炎热或心情极度紧张而导致浑身冒汗的现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