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都有那些名人?
我知道的最有名的是:(爱新觉罗)启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金溥聪:台湾政治人物(俗称金小刀,是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得力干将),曾任中国国民党秘书长,现任台湾驻美代表。
爱新觉罗启骧:书法家。
爱新觉罗启新:书画家。
爱新觉罗启祥: 书法家。
爱新觉罗启星:美女演员。
爱新觉罗启笛:歌手。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还有一些改姓的或移居国(境)外的也有很多。
二、清朝恭亲王奕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兰儿,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那拉氏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那拉氏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那拉氏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和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那拉氏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那拉氏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那拉氏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那拉氏、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那拉氏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那拉氏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那拉氏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那拉氏、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那拉氏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那拉氏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那拉氏“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三、恭亲王溥伟有后代吗?
有后人
四、清朝的后人中,现在的名人有哪些?
1、子女
长女:荣寿固伦公主(1854年-1924年)
长子:载澄(1858—1885),郡王衔多罗果敏贝勒,享年二十八岁。嗣子溥伟,载滢长子。
次子:载滢(1861—1909),1868年出继钟郡王奕詥为嗣,袭贝勒,坐事夺爵归宗,享年四十九岁。
三子:载浚,早殇。
四子:载潢,早殇。
2、孙子
长孙:溥伟(1880—1936),恭亲王,载澄嗣子。
次孙:溥儒(1896—1963),著名书画家,清亡后改名溥心畲,其诗、书、画与张大千齐名,故后人将两人并称为“南张北溥”。
三孙:溥僡(1906—1963),著名书画家。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
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
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
扩展资料:
恭亲王的其他亲属:
1、兄弟
长兄: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
次兄: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三兄: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四兄: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
五兄:爱新觉罗·奕誴,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
七弟: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八弟: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九弟: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2、姐妹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1819),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次女: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日,母为祥嫔钮祜禄氏,无封。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1835),母孝全成皇后,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葬陈家门园寝。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一1860),母为孝全成皇后,封寿安固伦公主。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856),母祥妃钮祜禄氏,封寿臧和硕公主。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859),母孝静成皇后,封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
皇七女(1840—1844),母彤贵妃舒穆鲁氏,未命名,无封。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866),母彤贵妃舒穆鲁氏,封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1884),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