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听途说的成语:稗官野史、博闻辩言、道听途说、耳食之徒、海外奇谈、街谈巷语、齐东野语、确凿不移、人云亦云、似是而非、小道消息、信而有证、言之凿凿、言之有据、野史稗官、影响之谈、影响之见、有根有据、捕风捉影
1、稗官野史解释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例句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2、博闻辩言解释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出处《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3、捕风捉影解释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例句对于捕风捉影的流言,我们切不可轻信。
4、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例句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
5、街谈巷语解释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例句无
6、齐东野语解释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例句听说明的方孝孺,就被永乐皇帝灭十族,其一是“师”,但也许是齐东野语,我没有考查过这事的真伪。(鲁迅《两地书》二六)
7、人云亦云解释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处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例句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8、似是而非解释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例句于是,在他讲演的时候,他就用他的一口似是而非的北京话,在讲坛上大谈起来。
9、信而有证解释真实而有根据。
出处汉·许慎《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例句无
10、言之凿凿解释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例句许多事情今天看来确实显得离奇,但他们言之凿凿,不由人不相信。
11、确凿不移解释确实可靠,不容怀疑。
例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确凿不移的真理。
12、海外奇谈解释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出处明 沈德符《野荻编补遗 台疏讥谑》:“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例句这明明白白的欺侮中国读者,信口开河的来乱讲海外奇谈。(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13、小道消息解释指非经正式途径传播的消息。往往传闻失实,并不可靠。
出处巴金《探索集·小骗子》:“不用说,这些都是小道消息,不可靠。”
例句无
14、言之有据解释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例句写文章必须要言之有据,不要空发议论
15、有根有据解释有根据,不是凭空捏造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八回:“郑恩听了这一席话,欲待不信,这卖油梆子现在,是他掐算出来的,似乎有根有据,怎么不信?”
例句孙犁《文事琐谈》:“行文之时,还是注意有根有据,勿伤他人感情。”
16、野史稗官解释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稗官: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风俗故事,供皇帝看的小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0回:“千秋莫道无金鉴,野史稗官话正长。”
例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这野史稗官虽不可与正史同日而语,其中伏应虚实的结构也不可少。”
有关道听途说的词语:耳食之徒、影响之谈、影响之见
词语解释
1、影响之谈:形容道听途说,没有确实根据的言谈说法。
2、耳食之徒:指全凭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