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对个人的吃穿都斤斤计较,心中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没必要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是什么意思
士:指有德行道艺而将出仕者.耻恶衣恶食为耻者:谓以恶衣恶食为耻者.恶,粗劣
[语译]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既专心追求真理,却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讨论真理了.」
源流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编著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於真理,却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生活不如人)为耻辱,这种人,便不值得同他讨论了.」
[余论]
孔子说:追求生活享受的人不足以言学问道德.
台湾商务印书局[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
[今注]
道:亦以解作「天下有道」.(当然亦可以解作「道者,是非之纪」、「道者,人之所以道也」的「道」;但孔子的意思,似偏重於「天下有道」的.)
与:义同「以」.
未足以议:意为「不足道」.
[今译]
孔子说:「一个有志於天下太平的人,如以自身的衣食不美好为可耻,那便不足道了.」
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是什么意思
士是古代的一个阶层,士农工商,士是第一位的,简单的说就是贵族阶级,当时的贵族阶级,或没落的贵族阶级只要是士阶层都可以称之为士。士要有志于道,如果觉得不好的衣服和吃食时耻辱的话,是没有什么好和他说的。
这句话很重要哦,印心,如果你在困境当中就要以这句话来时时提醒自己。
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什么意思
一、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二、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三、出处
《论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二、作品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