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夫人才难知 知人固未易也。…………………………而士亦孰肯为之用哉? 求翻译

一、章学诫巜知难》的翻译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

翻译:知道文章难呢?说到人的所谓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音容貌就算啦。


《知难》章学诚


节选:

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知其名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知言,我知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


译文:

做文章难呢?知道文章难呢?说到人的所谓相知,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音容貌就算啦;读他的书,知道他的文章,知道他所以做文章才算相知呢。知道他名字的是很多的,知道他的文章的,一千个中便得不到一百个;知道他的文章的已很少了,知道他所以做文章的,一百个人中得不到一个了。可是天下的人都说我知道文章,我知道所以做文章了:这是“知”的“难”啊。大家都知道《易经》是占卜的书,孔子读了,却知道文王有忧患而作,这是圣人的知道圣人。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他活动的年代,是乾隆年间至嘉庆初年。在学术上这是很特殊的年代。

处于这个时代,章学诚堪称是一位特立独行者。他善于独立思考,认为做学问应有“别识心裁”,不能盲目跟着风气跑。他看出问题的要害所在,指出考证学风的背后存在严重的弊病,只满足于细小问题的考证,忘记了治学的大方向。故此,章氏学术在当时不被认可,自称“颇乖时人好恶”,甚至被视为“怪物”,诧为“异类”。但他毫不气馁,勇敢地顶着风气走,并且认为这是自己的使命!在致钱大昕的信中,他说:“载笔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趋。”

章学诚的巨大贡献,还应包括他对中国学术传统有精湛的论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诸多学术领域对辩证法有透彻的运用;推进历史编纂理论,提出改革历史编纂的方向,等。当然章氏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有的地方尊古太甚,未能免俗;由于他当时所能利用的思想资料有限,致使其哲学探索的命题是具有近代意义的,而其论述却不得不采用大量“中古”式的概念、语言,这当然影响其阐发的深邃和严密,也影响别人对他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二、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

详细释义
wéiㄨㄟ
(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像两母猴相对形)
解说:为从爪从象,象非动物象,而是指表现、特徵,古人以象为像,因象动物身体大、特徵多,容易辨识。爪是手。行为的表现,即「行为」。常见组词「为什么、为何」。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ㄨㄟ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
常用例句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将来,将。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18)即“伪”,伪装、假装。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三、<<宋史 苏轼传>>的部分翻译

新唐书·韦见素传
原文
韦见素,字会微,质性仁厚。及进士第,授相王府参军。袭父爵,累擢谏议大夫。天宝五载,为江西、山南、黔中、岭南道黜陟使,绳纠吏治,所至震畏。迁文部侍郎,评判皆诵于口,铨叙平允,官有祈求,辄下意听纳,人多德之。
十三载,玄宗苦雨潦,阅六旬,谓宰相非其人,罢左相陈希烈,诏杨国忠审择大臣。时吉温得幸,帝欲用之。温为安禄山所厚,国忠惧其进,沮止之。谋于中书舍人窦华、宋昱,皆以见素安雅易制,国忠入白帝,帝亦以相王府属,有旧恩,遂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
明年,禄山表请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帝许之,见素不悦,谓国忠曰:“禄山反状暴天下,今又以藩代汉,难将作矣。”国忠不应,见素曰:“知祸之牙不能防,见祸之形不能制,焉用彼相?明日当恳论之。”既入,帝迎谕曰:“卿……”
(《新唐书·韦见素传》)
注释
1、质性:资质,本性。《汉书·刘立传》:“立少失父母,孤弱处深宫中,独与宦者婢妾居,渐渍小国之俗,加以质性下愚,有不可移之姿。”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序》:“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宋陈亮《孙贯墓志铭》:“余爱其质性之颖悟也,不爱吾力而琢磨之,日引月长。”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六:“我们个性的高傲,假使不能从‘爱’增高其质性,他便成我们的诅咒。”
2、仁厚:仁爱宽厚。《荀子·富国》:“其仁厚足以安之。”《汉书·宣帝纪》:“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南史·虞寄传》:“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老残游记》第三回:“只见宫保已从里面出来,身体甚是魁梧,相貌却还仁厚。”
3、及进士第:进士及第;考中进士。
4、相王:即唐睿宗李旦(662-716),初名李旭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初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他一生两度登基,二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690)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712),共在位8年。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嗣。710年再度即位。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55岁,庙号唐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5、累擢:多次升迁;不断升官。
6、绳纠:纠正过失。《魏书·高恭之传》:“道穆绳纠,悉毁去之,并发其赃货,具以表闻。”宋 司马光 《言高居简札子》:“臣职在绳纠,不敢不言。”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是用擢居议论之司,以求绳纠之益。”明陶宗仪《辍耕录·宣文阁》:“于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回,争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次入对。”
7、震畏:惊惧或使惊惧。《后汉书·明帝纪》:“夙夜震畏,不敢荒宁。”《新唐书·韦见素传》:“绳纠吏治,所至震畏。”
8、文部:即吏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改吏部为文部,至德初复旧。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9、评判:判定胜负或优劣。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此等评判,于《国粹学报》固无丝毫之增损,然亦可见今日趋向之涂矣。”孙犁《秀露集·石子》:“在评判时,还要我屈居第二。”
10、铨叙:亦作“铨序”。审查官吏的资历和劳绩,确定其升降级别与职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自是皇甫……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贯,一同旧族,随才铨叙。”《宋史·武帝纪中》:“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旧唐书·李义府传》:“(李义府)专以卖官为事,铨序失次,人多怨讟。”靳以《生存》:“谁配审查?当教授又不是做官,用不着铨叙。”
11、平允:公平允当。《后汉书·虞诩传》:“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清史稿·高宗纪一》:“乙亥,命持法宽严,务归平允。”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钱先生以《三国演义》与《说岳》并举,亦似未尽平允。”
12、下意:谓屈意;虚心和顺。《汉书·蒯通传》:“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周寿昌注补正:“下意,犹《礼》‘下气怡色’之谓也。难问,辨难诘问也。”
13、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后汉书·桓谭传》:“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新唐书·李绛传》:“玄宗尝历试官守,知人之艰难,临御初,任用姚崇、宋璟,励精听纳,故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诚见陛下圣德宽大,听纳不疑。”明张居正《请戒谕群臣疏》:“有言责者,公是公非,各宜奋谠直,以资听纳。”
14、德:动词,感激;感恩。
15、雨潦:大雨积水。宋文天祥《正气歌》序:“雨潦四集,浮动牀几。”元虞集《吴张高风图序》:“自是夏多雨潦,规再往未能也。”
16、六旬:六十天。
17、审择:审察选择。清李调元《<勦说>序》:“考其同而辨其异,君子宜何如审择。”严复《译<天演论>例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釐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茅盾《子夜》八:“这都是刹那间的事--快到不容冯云卿有所审择,有所决定。”
18、得幸:得到皇上或权贵的宠幸。《史记·蒙恬列传》:“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新唐书·庾准传》:“无学术,以柔媚自进,得幸于王缙。”宋王巩《闻见近录》:“金城夫人得幸太祖,颇恃宠。”
19、沮止:阻止;遏止。《新唐书·韦凑传》:“温为安禄山所厚,国忠惧其进,沮止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景公欲用孔子,婴骤沮止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抵制美约》:“美国既定沮止华人之苛例,我国乃议不用美货以钳制之,必美人改其苛例而后可。”
20、安雅:安稳从容。
21、武部:即兵部。
22、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23、知门下省事:主管门下省的事务。
24、明年:次年;今年的下一年。《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齐有乱。”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明年八月乡试,玉格 务必教他去观观场。”鲁迅《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他死了的明年,同盟会才成立。”
25、表请:上表请求;上书请求。
26、蕃将:异族将领。
27、反状:谋反的情况。《新唐书·李岘传》:“杨国忠使客骞昂、何盈擿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之。”明沈德符《野获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上遣驸马焦敬、内臣李琮往徵之,煠时未有兵,束手就道。比至,鞫于廷,俱伏反状。”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郦道元》:“时萧窦寅在关中,反状已露。”
28、牙:通“芽”。植物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29、焉用彼相:要宰相何用。
30、恳论:恳切讨论;诚恳议论。
31、迎谕:迎接晓谕。
译文
韦见素,字会微,本性仁爱宽厚。考中进士,授任相王府参军。承袭父亲的爵位,多次升迁做谏议大夫。天宝五年(747),做江西、山南、黔中、岭南道黜陟使,纠正吏治的过失,所到之处官吏都非常惊惧。升任吏部侍郎,评定官员政绩的评语都直接说出来,评定公平允当,官员有请求,(他)总是屈意接受,人们大多很感激他。
天宝十三年(755),唐玄宗苦于水涝,过了六十天(没有改善),认为宰相不称职,罢免了左相陈希烈,诏令杨国忠审察选择大臣。当时吉温得到皇帝的宠幸,皇帝想重用他。吉温被安禄山所重用,杨国忠害怕他入朝,(于是就想办法)阻止这件事。与中书舍人窦华、宋昱商量,都认为韦见素安稳从容容易控制,杨国忠入宫报告皇帝,皇帝也因为(他是)相王府的属官,有旧恩,于是授予他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之职,主管门下省事务。
第二年,安禄山上书请求用32位异族将领代替汉族将领,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韦见素不高兴,对杨国忠说:“安禄山谋反的心暴露在天下,现在又提出用异族将领代替汉族将领,灾难将要发生了。”杨国忠没有回答,韦见素说:“知道祸患出现萌芽却不能防止,见到祸患将要发生却不能制止,要你这宰相何用啊?明天(我)要进宫恳切地议论这件事。”入宫以后,皇帝迎上来对韦见素说:“您……”

四、文言文中“为”的用法

名句的诞生

  夫人才难知,知人固未易也。~张居正〈答贺澹庵书〉

完全读懂名句

  1.「知人固未易」:「固」是原来、一向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和「人才」的难以获知相比,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更是困难。

语译:

  人才很难寻得、很难获知,而真正知道一个人真正的才干与能力,也一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