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人死了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一、人死了为什么要那么多的仪式,还要披麻戴孝,

在我国民间,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其他长辈去世了晚辈一般也要戴孝。这一习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有几个这方面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相传,孔子是个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陈国给弟子们授课,突然接到乡邻的报告,说老母亲得病去世了。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孔子听了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孔子连忙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当腰带,向弟子们简单嘱咐了几句,就火速赶马车回家。

到家后,孔子扑到母亲床边号啕大哭,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不脱衣、不睡觉,就守在母亲床前。到送葬的时候,孔子的嗓子己经嘶哑了,腰也直不起来。

乡邻们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棍当拐杖,并由一个人搀扶着他去给母亲送葬。孔子学问很深,有弟子三千余人,向来受人尊重,因此来帮忙送葬的人很多。

看到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他们觉得很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老人本来也不知怎么回事,不过思考了一下还是说道:“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

孔子披麻戴孝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纯真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自己失去依靠, 只能拄棍子了。你们看孔子的鞋后跟都没提上,那是说父母的丧事最 为要紧,鞋后跟也顾不上了。”人们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为母亲送葬的情形就为大家所仿效,并流传至今。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却总是说大话:“等娘过了,要让娘睡楠木棺材、 穿红戴绿……”老婆婆知道他们俩说的是假话,想好好教育他们一顿。

一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 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天天去看屋后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两个儿子很高兴,连忙答应了。于是,每天收工后,两兄弟就去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与猫头鹰每天都在细心喂养自己的孩 子。

后面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也飞不动了,于是大乌鸦就衔来食物 给老乌鸦吃。小猫头鹰长大了,老猫头鹰也飞不动了,可是大猫头鹰 不去给老母亲找食物,而是把老猫头鹰吃掉了。兄弟俩越来越看不下去, 觉得猫头鹰这样对老母亲真是太没良心了。于是,等自己的母亲去世后, 兄弟俩幡然悔悟,效仿乌鸦,穿一身黑衣服给母亲送葬。这个风俗逐 渐流传开来,后来,有的地方比较穷,人们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 为亲人戴孝。上面两个小故事,都体现了儿子对父母的孝心。据史料记载,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礼记》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礼制。再后来,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

二、人去世之后,为什么家里的人都需要披麻戴孝?

这位知友,在我国民间,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其他长辈去世了,一般也要戴孝。这一习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有几个这方面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翻开的梦想
相传,孔子是个大孝子。一天一早上,他正在陈国给弟子们授课,突然接到乡邻的报告,说是老母亲得病去世了。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孔子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孔子连忙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当腰带,向弟子们简单嘱咐了几句,就火速赶马车回家。到家后,孔子扑到母亲床边号陶大哭,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不脱衣、不睡觉,就守在母亲床前。到送葬的时候,孔子的嗓子已经嘶哑了,腰也直不起来。乡邻们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棍当拐杖,并由一个人搀扶着他去给母亲送葬。孔子学问很深,有弟子三千余人,向来受人4重。来帮忙送葬的人很多,看到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老人木来也不知怎么回事,不过思考了一下还是说道:“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孔子披麻戴孝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纯真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自己失去依靠,只能拄棍子了。你们看孔子的鞋后跟都没提上,那是说父母的丧事最为要紧,鞋后跟也顾不上了。”
人们觉得老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跋拉鞋子为毋亲送葬的情形就为大家所仿效,并流传至今。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却总是说大话:“等娘过了,要让娘睡楠木棺材、穿红戴绿……”月落村口
老婆婆知道他们俩说的是假话,想好好教育他们一顿。一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天天去看屋后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两个儿子很高兴,连忙答应了。于是,每天收工后,两兄弟就去着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与猫头鹰每天都在细心喂养白己的孩子。后面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也飞不动了,于是大乌鸦就衔着食物给老乌鸦吃。小猫头鹰也长大了,老猫头鹰也飞不动了,可是大猫头鹰不去给老母亲找食物,而是把老猫头鹰吃掉了。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觉得猫头鹰这样对老母亲真是太没良心了。于是,等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兄弟俩蟠然悔悟,效仿乌鸦,穿一身黑衣服给母亲送葬。这个风俗逐渐流传开来,后来,有的地方比较穷,人们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
上面是两个小故事,都表达了儿子对父毋的孝心。据史料记载,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礼记》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礼制。再后来,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

三、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披麻戴孝,有什么寓意?

这一个是风俗习惯的问题,就像我们国家吃饭用筷子,西方国家用刀叉,印度甚至用手抓一样,因为我们的地域,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种种形成的。

四、亲人去世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指当长辈去世之时,子孙后代们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色,用以表示对他们的哀悼之情。

披麻戴孝给死者送行这是一种孝敬死者、尊敬死者体现。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

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扩展资料:

丧家开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论。长子为主孝,其他儿子、儿媳及女婿次之,家门户族开到侄儿侄女辈。

无儿无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认叫的戴孝,不然就无人抱灵牌或捧遗像。

主孝孝布与棺材盖齐长,其余的略短一些。戴时用麻丝缠捆,即所谓“披麻戴孝”。孝子对来人要搭礼叩头,若有要事到别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孝子所执“哭丧棒”,若父死,用竹做;若母死,用泡桐木做。这是取古言“父死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死节在内,故杖取乎桐”的说法。

现在的城镇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老人谢世最讲究哭,男的多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女的数数答答,如诉如泣。

也有左邻右舍前来“赶哭”的。开场白大都是:“爹呀娘呀,你死得好苦呀……”。以后的内容可以任意发挥,尽吐心曲。

凡死者亲友,都可到灵堂前上香,点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灭。双手插入香米里,跪下叩头四个,站起拱手作揖。上香时,主孝要陪跪。

半夜时分,炒一盘鸡蛋,切一盘刀头肉或死者生前最喜欢吃的东西,拿一双筷子倒三盅酒,筷子一头挨着灵桌,一头搭着碗沿。主孝先将酒洒在地上,跪下叩头四个,然后烧纸叫“叫饭”。

撤下盘盅,香主司将一大把香点燃发给奠酒的。死者的晚辈都可以参加,仪式与上香类似,只多一“筛酒”动作。女性只做“拜拜”不作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戴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