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晋公子重耳之亡成语,退避三尺典故全文?

退避三尺典故全文?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重耳晋国怎么灭亡的?

晋国的灭亡最后是因为三家分晋。

当初重耳流亡他国,跟随他的有六家卿族赵韩魏令狐等六人。

六人对重耳忠心耿耿,全心辅佐。

后来重耳回晋做了君主,这六家得到重用,成为晋国的栋梁,晋国经过曲沃代翼后一直提防公族掌权,所以晋国大权逐渐就落入卿族手里,重耳之后这六家逐渐掌控晋国大权。

晋国后期,六卿相互倾轧蚕食,先是智家联络韩赵魏吞了中行氏和范氏,后来韩赵魏联合灭了智氏,掌控晋国全国。

后来三家决定瓜分晋国,并得到周天子承认,三国正式代晋而立。

晋国灭亡后,晋国最后一位国君留在了魏国境内,后来被圈禁至死,晋国公族彻底灭亡。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叙事手法?

《晋公子重耳之亡》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写人物,记叙事件,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细节描写,把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晋公子重耳之亡》选自春秋时代末期的名著《左传》,记载了晋文公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经历。

同时对各诸侯国君主和大臣的政治远见和性格也有所记录。

是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不可多得的史料。

新编版成语故事甘拜下风?

春秋时期,秦国在秦穆公即位前,秦、晋两国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

公元前623年,威胁秦国多年的西戎被穆公征服。

秦穆公当政后,开始插手晋国的内乱,导致两国间出现裂痕。

秦、晋两国虽然开始勾心斗角,但表面的友好关系还继续维持着。

不过,这时双方都在暗暗地做着准备,一场战争已迫在眉睫。

公元前645年,秦、晋在韩地(今山西万荣、河津两县间)展开大战,揭开了两国长期战争的序幕。

秦军在这次战斗中,把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晋惠公也当了秦国俘虏。

但秦穆公表示:俘虏晋惠公,只为惩罚他当年的忘恩负义及现在的以怨报德、落井下石。

便放了晋国的大臣大夫,晋国大臣们马上下拜,承认自己不如秦国人大公无私。

这就是“甘拜下风”的由来。

秦穆公同晋国讲好割地等条件后,放回了晋惠公。

为进一步控制晋国,穆公极力支持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继承晋国王位。

重耳有秦国武装作后盾,又有身边的谋臣出谋划策,再加上国内有一批旧臣拥戴,所以一回国就夺了君位,成为晋文公。

秦穆公扶植重耳上台,本是为控制晋国,然而,晋文公即位不久就摆脱了秦国的控制,使晋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