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比喻黄昏景色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比喻黄昏景色的成语:薄暮冥冥、迟暮之年、点点滴滴、暮景残光、暮气沉沉、暮色苍茫、人比黄花瘦、日落西山、日薄桑榆、日薄西山、三杯两盏、夕阳西下、西山日薄、西风残照、寻寻觅觅、朝朝暮暮、乍暖还寒、冷冷清清、落日熔金、华灯初上

1、迟暮之年

解释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三回:“年兄之论固正,但只是年兄迟暮之年,当此严冷之际,塞外驱驰,良不容易。”

例句痛思臣母迟暮之年,不幸身婴残疾。(《清朝野史大观·第九卷·两大文章》)

2、暮景残光

解释犹言夕阳残照。比喻年老体衰,临近死亡。

出处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六卷:“窃以暮景残光,能余几日;酬恩报义,正在今时。”

例句无

3、暮气沉沉

解释暮气:黄昏时的烟霭;沉沉:低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

出处宋·陆游《访毛平仲问疾与其子适同游柯山》:“楼堞参差暮气昏。”

例句宋朝选拔官员一向总是选所谓老成稳健之士,所以朝廷中就充满了须发苍苍、暮气沉沉的人。蒲韧《二千年间》九

4、日薄西山

解释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例句君须听取:怕日薄西山,易生愁阻。(明·瞿佑《剪灯新话·爱卿传》)

5、日薄桑榆

解释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

出处《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例句无

6、西山日薄

解释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出处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例句无

7、夕阳西下

解释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出处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句夕阳西下路途行,越岭经峰十里余。柳亚子《琵琶湖·杂诗》

8、西风残照

解释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出处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例句西风残照旧山河,故国遗台忆独过。元·王恽《望歌风台》诗

9、薄暮冥冥

解释傍晚时天气昏暗。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例句无

10、暮色苍茫

解释指时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出处《茅盾散文·旅踪屐痕·海参崴印象》:“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

例句座间谈笑风声,不觉已是暮色苍茫。《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11、日落西山

解释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出处《上唐书·音乐志》:“‘栖鸟夜飞’,沈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例句财主们已经是日落西山,红不过一会儿了。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2、朝朝暮暮

解释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例句银河碧落神仙配,地久天长,岂但朝朝暮暮期。清·洪昇《长生殿·怂合》

13、乍暖还寒

解释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例句无

14、冷冷清清

解释死气沉沉,冷落、凄凉、寂寞

出处元·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淅留淅零暮雨初晴,皎皎洁洁照橹篷剔留团栾月明。”

例句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

15、寻寻觅觅

解释觅:找寻。指反复寻求探索。形容六神无主,像是找寻失掉的东西似的

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朱铁口寻寻觅觅,找出来四样古玩。”

16、点点滴滴

解释一点一滴地落下,形容数量非常少

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例句王朔《我是你爸爸》:“阳光明媚,点点滴滴洒在民房的房脊瓦片上。”

比喻黄昏景色的词语:人比黄花瘦、三杯两盏、落日熔金、华灯初上

词语解释

1、三杯两盏:形容饮用少量的酒。

2、人比黄花瘦:黄花:指菊花。人比菊花还要瘦弱。比喻人憔悴,暗示相思之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