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资讯 > 正文

出自 论语 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言必有中、来者可追、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空空如也、上智下愚、不知所措、言而有信、各不相谋一、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夫子要么就不说话,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二、来者可追 [ lái zhě kě zhuī ]解释: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译文: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三、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他聪敏勤勉而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四、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成功不高兴,驱逐事件不劝谏,既往不咎五、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六、空空如也 [ kōng kōng rú yě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译文:有农夫问到我,一无所有的意思。七、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解释: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译文:孔子说,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不能够改变。八、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译文:所以人民没有心神慌乱九、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译文: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十、各不相谋 [ gè bù xiāng móu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孔子说:‘道不相同,不能相互商量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

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 温故知新 既往不咎 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的成语

1.温故知新出自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为知之出自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见贤思齐出自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择善而从出自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死而后已出自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能不能帮助你?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那些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什么

出自论语的成语: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