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重视的成语有哪些?
爱人好士、来慎重其事、缺自一不可、郑重其事2113、全力以赴
形容很重视的成语
薄今厚古:薄:轻视,鄙薄;厚:优待,重视。重视古代,轻视现代。不可偏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3356462: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称贤荐能:称:称扬。指重视人才,推举贤能。打入冷宫:打: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为一个词,表示进行的意思;冷宫: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禁于冷僻宫内。比喻人不被重视或把事情搁置一边。大有可观:指很值得看,很值得重视。道旁苦李:比喻不被重视的人。等闲视之: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惇信明义:惇:重视;信:诚实。重视信实,明白理义。耳边之风: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放在眼里:指重视,看得起。覆酱烧薪:指著作无价值或不受重视。岗头泽底:唐代极重视世族,崔、卢、李、郑为甲门四姓,称卢氏为岗头卢,李氏为泽底李。泛称豪门世族。贵而贱目: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过耳春风:经过耳边的春风。比喻听话的人不重视,或认为不值得听。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豪厘不伐,将用斧柯: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豪末不掇,将成斧柯: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耗子尾巴:耗子尾巴没有肉。比喻没有多大好处,不值得重视。河汉吾言: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河汉予言: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红得发紫: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厚今薄古: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鸡头鱼刺: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贱目贵耳: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进本退末: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竞今疏古: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敬贤下士: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里巷之谈:出于街头巷尾的谈论。也指没有知识的人所说的话。多指轻视他人说的话,不值得重视。另眼看承: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另眼看戏:犹另眼相看。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另眼相待: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令人注目: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重视。埋没人才:不重视有才能的人,让其不能发挥作用。
表示重视的成语
人微言轻ré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23563n wēi yán qīng成语解释: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成语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例 句:你人微言轻,怎么会做过他们?(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称贤荐能chēng xián jiàn néng成语解释:称:称扬。指重视人才,推举贤能。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道旁苦李dào páng kǔ lǐ成语解释:比喻不被重视的人。成语出处:《晋书·王戎传》:“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不可偏废bù kě piān fèi成语解释: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例 句: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清·汇阴百一居士《壶天录》)贵耳贱目guì ěr jiàn mù成语解释: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成语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例 句:太守何得贵耳贱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
形容重视的成语
à来i rén hào shì成语解释:爱护、重视人源才。bai成语出处:《三国du志·蜀书·先主传zhi》:“圣姿dao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大有可观dà yǒu kě guān成语解释:指很值得看,很值得重视。例 句:这个捐款也就大有可观了。(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非常重视的成语
爱才好士 好:喜爱。爱护、重视人才 出处:《晋书·殷仲文传》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23564:“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 爱才如渴 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爱才如命 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出处:语出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爱才若渴 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爱毛反裘 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里。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爱人好士 爱护、重视人才。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 剥茧抽丝 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出处: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一顾 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载:战国时,苏代说淳于髡,谓人有告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连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一顾之,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擘肌分理 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不差毫发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出处:唐·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不可偏废 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 不遗巨细 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出处: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称贤荐能 称:称扬。指重视人才,推举贤能。 出处: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 抽丝剥茧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打入冷宫 打: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为一个词,表示进行的意思;冷宫:古代皇帝把失宠的后妃软禁于冷僻宫内。比喻人不被重视或把事情搁置一边。 大有可观 指很值得看,很值得重视。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出处:《晋书·王戎传》:“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堤溃蚁孔 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 出处:汉·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滴水不漏 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睹微知著 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耳边之风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 防微杜渐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细小。 出处: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岗头泽底 唐代极重视世族,崔、卢、李、郑为甲门四姓,称卢氏为岗头卢,李氏为泽底李。泛称豪门世族。 出处:唐·元稹《去杭州》:“骏骨凤毛真可贵,岗头泽底何足论。” 贵耳贱目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过眼烟云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处: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过眼云烟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处: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毫分缕析 细致详尽的剖析。 出处:《云谷杂记》附宋·张嗣古《特荐状》:“凡本府委送剖决民讼,毫分缕析,多得其情。” 厚此薄彼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出处:《梁书·贺琛传》:“所以然者,出嫁则有受我,出后则有传重,并欲薄于此而厚于彼,此服虽降,彼服则隆。” 厚古薄今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厚今薄古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出处:范文澜《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厚今薄古是中国史学的传统。” 鸡头鱼刺 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即小见大 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贱目贵耳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出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进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出处: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精雕细刻 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精耕细作 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出处: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竞今疏古 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惟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宋初论而新:从质及论,弥迈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 敬贤下士 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刻画入微 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刻章琢句 修饰琢磨文章的细节。 出处: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口耳并重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出处: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令人注目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 另眼看戏 犹另眼相看。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另眼相待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出处:明·无名氏《霞笺记·拆情得喜》:“奴婢蒙娘娘另眼相待,实有冤苦在心。” 另眼相看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不想一见大王,查问来历,我等一实对,便把我们另眼相看。” 满不在乎 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名重一时 名:名声;一时:当代。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明珠暗投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明珠投暗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暗投”。 纳士招贤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千叮万嘱 再三再四地嘱咐。表示对嘱咐的事情极重视。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将你千叮万嘱,你偏放人长号短哭。” 千金弊帚 比喻东西虽然微贱,却十分珍惜重视。 出处:宋·苏轼《次韵秦观……将入京应举》诗:“千金弊帚那堪换,我亦淹留岂长算。” 千金市骨 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 轻财好士 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同“轻财重士”。 轻财敬士 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同“轻财重士”。 轻财仗义 犹轻财重义。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 轻财重士 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 轻身重义 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 轻生重义 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同“轻身重义”。 秋豪之末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出处:《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求贤若渴 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人微言贱 犹言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贱,不能上动。” 人微言轻 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身轻言微 身轻:身价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地位低下者说的话不为人所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 身微言轻 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后汉书·孟尝传》:“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视若儿戏 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同“视同儿戏”。 视同儿戏 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出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视微知著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视为儿戏 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同“视同儿戏”。 丝丝入扣 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十七回:“此为丝丝入扣,暗中抛索,如道家所云三神山舟不得近,近者辄被风引回也。” 搜岩采干 比喻想方设法罗致闲散的人才。 出处:《魏书·段承根传》:“剖蚌求珠,搜岩采干,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条解支劈 指细致部析。 未足轻重 指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无微不至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细针密缕 缕:线。针线细密。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这位姑娘虽是细针密缕的一个心思,却是海阔天空的一个性气。” 心细如发 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亦作“心细于发”。 出处: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颇闻棋诀在善守,心细如发才如斗。” 心细于发 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同“心细如发”。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谁想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于身,还心细于发。” 寻幽入微 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 烟云过眼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出处: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一丝不苟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一笑了事 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同“一笑了之”。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抚台听了,先还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诚实,所以钦差才加了他这个考语;后来别位司、道说起,晓得是为带着表,方才付之一笑了事。” 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 出处:沙汀《淘金记》:“那显然是幺长子对白酱丹的毒辣的讽刺;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 云烟过眼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也指荣华富贵转眼已成过去。 出处: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招贤纳士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知人下士 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重男轻女 重视男子,看轻女性。指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 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二十:“说的白茹含羞带乐的一撅嘴,‘什么黄毛丫头,重男轻女的思想。’” 重气徇命 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出处: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命,四豪莫及。” 重气狥名 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珠投璧抵 谓以珠玉投掷鸟鹊。比喻人才不被重视。 出处:清·钱谦益《送曾霖寰使君左迁还里》诗之二:“珠投璧抵亦何妨,国论惛呶重可伤。”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关于重视的成语
人微言轻rén wēi yán qīng成语解释:地位低,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56464说话不受人重视。成语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例 句:你人微言轻,怎么会做过他们?(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称贤荐能chēng xián jiàn néng成语解释:称:称扬。指重视人才,推举贤能。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道旁苦李dào páng kǔ lǐ成语解释:比喻不被重视的人。成语出处:《晋书·王戎传》:“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不可偏废bù kě piān fèi成语解释: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例 句: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清·汇阴百一居士《壶天录》)贵耳贱目guì ěr jiàn mù成语解释: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成语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例 句:太守何得贵耳贱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