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资讯 > 正文

与地名的成语 与地名有关的成语

与地名有关的成语

1、 五湖四海:五湖,中国人称五湖,指波阳湖、洞庭湖、洪择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56463湖、太湖、巢湖五在湖泊,四海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也说是黄海、渤海、南海、东海。泛指全国各地。2、 放之四海而皆准:出自《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此四海即东西南北四海,犹如说天下。下一个成语中的四海同。3、 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4、 福如东海:对幸福的祝愿常用词。福气如东海一样大。东海古代说东面的海。今是地理上一海名。与此成语常常连用的一句叫寿比南山,见后。5、 中原逐鹿:中原泛指中国中部地区。也说逐鹿中原。意思是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6、 得陇望蜀:陇与蜀皆地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陇略等于今甘肃省,蜀略等于今四川省。光武帝时实为隗嚣与公孙述分别割据。7、 陇头音信:南朝宋陆凯与范晔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长安范晔,兼赠 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事见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一。后用“陇头音信”称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8、 巴山蜀水;概括说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巴蜀皆古国名。9、 乐不思蜀:快乐就不思念蜀国也。这是关于后主刘禅的典故。《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10、 蜀锦吴绫:泛指精美的纺织品。就产地言说吴蜀。吴蜀皆国名。吴即春秋时吴国之地,略相当于今江苏省南部与浙江省北部。蜀即今四川省。11、 蜀犬吠日: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与此近义有成语还有一个辽东白豕,都是少见多怪的意思。12、 辽东白豕: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辽东应该是今辽宁省东南辽河以东。13、 杞人忧天:杞人即是杞国人。杞国为周诸侯国名,杞国大体上在今河南省杞县。典故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4、 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出自《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5、 吴下阿蒙:阿蒙是人名,指吕蒙。吴下是地名,即吴地。吴为周之诸侯国,今江苏之南、浙江之北一带。典故出《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原文如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6、 吴牛喘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此成语常与蜀犬吠日连用。17、 吴头楚尾:一般用指江西省北部。也作楚尾吴头。18、 吴越同舟: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吴越邻国相依又相争,世代成仇。吴越皆国名。越国以绍兴为中心,吴国以苏州为中心。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19、 吴市吹箫:说吴子胥故事,街头行乞的意思。《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20、 抉目吴门:也是吴子胥故事。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常指忠臣被冤杀。吴门即古吴国的城门。21、 夜郎自大:夜郎,汉时少数民族地区国名,在贵州西部。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是: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22、 洛阳纸贵:洛阳为晋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典故出处为《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23、 洛阳才子:指西汉贾谊,后泛指有才华的人。语出晋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24、 邯郸学步: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又《汉书》: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25、 平原督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平原,古地名,在山东省德州。26、 阳关大道:阳关,在甘肃敦煌西南。阳关是古代关名,也是判别的曲子名。代指送别。成语也有阳关三叠或三叠阳关。按曲子名解释,这里不单列,不计入地名成语。27、 新亭对泣:新亭在江苏省南京市。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原文是: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28、 桑间濮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后来用“桑间濮上”指淫靡风气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会。濮水乃古河,今已无。略在河南北部。29、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在山东省淄博。30、 蓝田生玉:蓝田,县名在陕西省。比喻贤父生贤子。31、 淮南鸡犬: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此成语也作淮南鸡狗。晋·葛洪《神仙传·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意思是因他人而得势。用狗贬义更甚。淮南指淮南王,也是地名。安徽省有淮南市。历史上淮南王很多,此刘安为高祖之孙刘恒之子,袭封淮南国一部,淮河以南十五个县的广大地区。32、 淮橘为枳:人隋环境而变。《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淮南即淮河之南,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之一。33、 合浦珠还:合浦县,原属广东省,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产珠。南朝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产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记极,珠逐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成语也作珠还合浦。34、 暗度陈仓:历史上著名战役与计策。陈仓在今甘肃省宝鸡市东。语出《史记·高祖本纪》。此成语也作暗渡陈仓。全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35、 中流砥柱:砥柱即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中流之砥柱山。成语也作砥柱中流。36、 泰山压顶:泰山是五岳之首,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比喻极大的压力或打击。泰山用于比喻的成语,泰山的含义与比喻义基本接近。下面把关于泰山的成语搜集在一起,说明出处,意思与泰山可以省略。37、 稳如泰山:出自《汉书刘向传》。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也说安于泰山。38、 安于泰山:参见上条。39、 有眼不衷肠泰山:自谦有眼无珠。口语。40、 泰山其颓:《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类似的成语也说泰山梁木。41、 泰山梁木:见上条。42、 重于泰山: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比用可可以说泰山鸿毛。43、 泰山鸿毛:参见上条。44、 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45、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46、 泰山压卵:《晋书·孙惠传》:况履顺讨逆,执政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带地名的成语

带地名的成语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46430洛阳纸贵、逼上梁山、稳如泰山、暗度陈仓、邯郸学步。一: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 1. 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2.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译文:于是富贵之家的人相互争着传阅抄写,洛阳的纸张因为这个缘故变得昂贵。)3.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二:逼上梁山[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 1. 解释: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2.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3.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被迫反抗或采取不得已的行动三:稳如泰山[ wěn rú tài shān ] 1. 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2. 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译文: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四:暗度陈仓[ àn dù chén cāng ] 1. 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2. 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六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3.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五: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 1. 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2.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译文: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的故事吗?不仅没有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关于地名的成语

我国浩瀚的成语中有许多包含有古代诸侯国名、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623433山水湖泊名,她们或褒或贬,亦庄亦谐,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兹将此类成语摘录并注明其“原****地”。  赤县神州 古代我国的别称。  南州冠冕 南州:泛指古代我国南部地区。  五湖四海 五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中原逐鹿 中原:泛指我国中部地区。  虎踞龙盘 特指江苏南京城。  楚才晋用、四面楚歌楚:周朝国名,在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一带.晋:周朝国名,在今山西、河北南部及陕西中部、河南西北部一带。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蜀犬吠日陇:陇山,陕西、甘肃交界处。蜀:周朝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齐东野语 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一带。杞人忧天 杞: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杞县。秦晋之好 秦:周朝国名,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一带。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赵: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魏: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吴头楚尾、吴牛喘月、吴下阿蒙吴:周朝国名,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及淮河流域一带。夜郎自大 夜郎:汉代国名,在今贵州西部。自郐以下 郐: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密县东北。黔驴技穷 黔:贵州的古称。不能越雷池一步雷池:湖名,大雷水自湖北黄梅流经安徽宿松至望江积成的湖。逼上梁山 梁山:山名,在山东济宁市东北。庐山真面 庐山:山名,在江西九江市境内。绿林好汉 绿(lu)林:山名,在湖北当阳东北。南山可移、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终南、南山均指陕西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牛山灈灈 牛山:山名,在山东临淄境内。泰山压顶、安如泰山、稳如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山名,在山东泰安市境内。中流砥柱 砥柱:山名,河南三门峡东黄河激流中。暗度陈仓 陈仓:在陕西宝鸡市东。布鼓雷门 雷门:浙江绍兴古城门。合浦珠还 合浦:在广西合浦东北。邯郸学步 邯郸:在河北省南部。淮南鸡犬 淮南:在安徽省中部。蓝田生玉 蓝田: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鲁殿灵光 指山东曲阜境内的灵光殿。洛阳纸贵 洛阳:在河南省西部。平原督邮 平原:在山东德州南面。青州从事 青州:在山东淄博东面。桑间濮上 桑间:古代卫国地名。濮:濮水,在今河南北部。新亭对泣 新亭:在江苏南京境内。阳关大道 阳关:在甘肃敦煌西部。

描写地名的成语

  描写地名的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231626236语  有的成语中含有地名,如“自郐以下”,“布鼓雷门”、“泰山鸿毛”、“桑间濮上”等;还有的成语就是由地名组成,如“白山黑水”、“长江大河”等。地名在成语中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历史色彩较浓。成语中有上古地名,中古地名,也有近代地名,这些成语相沿习用到今天,我们看到它们有明显的历史色彩,体现了成语的继承性。例如;[吴市吹箫]吴:古国名,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后比喻沿街乞讨。语本《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一作箫),乞食于吴市。”[痛饮黄龙〕黄龙:古代府名,契丹所置,金改为济州,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腹地。意思是直捣黄龙府,痛饮庆功酒。后用于表示克敌京城而举行庆功会,也形容消灭敌人之后激昂而喜悦的心情。《宋史·岳飞传》:“(岳)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十里洋场]十里:表示面积大。洋场:指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某些口岸和城市所霸占的“租界”。特指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的上海地方。朱自清《那里走》;“上海……所谓‘十里洋场’,常为人们所称绝”。—上例中的“吴”、“黄龙”、“十里洋场”等,现在已不作正式地名单独用了,它们被保留在成语中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这样的古代地域名称还不少,如“郑人买履”,“杞人忧天”、 “渔阳鼙鼓”、 “日近长安远”等。  许多地名从古代沿用至今,它们在成语中有的容易联想到它的某些历史,如“邯郸学步”,“洛阳纸贵”等,有的地名只用来表示这么一块地方,人们一般不去联想它的历史了。但作为考释成语的源流,这一地名往往和某一时代的历史有关。例如:[白山黑水]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 《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后指我国东北诸省。范长江《塞上行·行纪.忆西蒙》: “怎么也睡不着,纵眼看满天星斗,往东一看,就是白山黑水的分野”。柳亚子《叠韵再和星曹一律》: “扫净倭氛吾辈贵,白山黑水莽无边。”又有[黑山白水〕。指辽代庆州的黑山和元代始称的察汉木伦(白水)之水,均在旧热河境内。章炳麟《与马相伯、沈恩孚联合宣言》,“务使东北半壁河山,不至自我沦亡,黑山白水,不止就此变易其颜色也”。  第二,这些地名在成语中往往泛指与之相关的一带地方或象这么一类的地方。例如:[长安居,大不易〕长安:唐代都城,后也泛指京城或其他大城市。居:居住、生活。在京城或其他大城市生活很不容易。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卷二·白居易》: “乐天(白居易)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热视曰: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披卷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 ‘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艺凤堂朋友书札·王仁俊.一》: “因在京事简,尽可兼为跋尾,月得十篇,或作床头捉刀人乎。长安居,大不易,不得不作此冷生涯,但得月有津润足矣”。  也作[居大不易]。鲁迅《书信·320315·致许寿裳》: “我虽不惮荒凉,但若购买食物;须奔波数里,则亦居不大易耳”。《李自成》第—卷第二十六章:“不回去有何办法?一则弟不能使周拔贡为弟受累,二则长安米珠薪桂,居不大易”。  第三,以地名作比。成语中的地名,往往是抓住这个地方的某一特征,作为比喻的事物,如以泰山之宏伟高大喻受人仰慕的人: “泰山北斗”,以泰山之巨大喻力大无比;“泰山压卵’,以泰山所处地理位置,意义之重大喻价值之大, “重于泰山”等。用地名作比的例子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再看几例:[稳如泰山]象泰山—样安稳。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镜花缘》第三回: “(武后)自谓稳如泰山,十分得意”。也作[安如泰山]。汉.焦延年《易林·坤之中孚》:“安如泰山,福喜屦臻”。又有[安于泰山]。《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 “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楚界汉河]楚(项羽):汉(刘邦)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比喻一般战争中的前线。《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也作[楚河汉界]。常用以指象棋盘上双方的分界。[寿比南山]寿命可以同终南山相比。指寿命象终南山那样长久。多用于祝寿的颂辞。《南史.齐豫章王嶷传》:“愿陛下寿比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柔石《为隶的母亲》: “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 四字”。原作〔南山之寿〕。《诗经·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唐王勃《乾无殿颂》,“业峻一人,金策奉南山之寿”。又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三侠五义》第四十二回:“将八盆松景从板箱抬出一看,却是用松针扎成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大字,却也做的新奇”。[长江大河〕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和黄河。形容气势磅礴,奔腾不息。苏询《上欧阳内翰书》;“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鲁迅《从‘别字’说开去》: “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  从上述三个特点可以看到,地名进入成语之后,其地理环境、特点,及地理历史等对成语含义的渗透,对成语形成、发展、运用,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成语所不可忽视的。地名和语言学的很多部门都有关系,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求关于地名的成语

有关地名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4663161的成语(全)1、 五湖四海:五湖,中国人称五湖,指波阳湖、洞庭湖、洪择湖、太湖、巢湖五在湖泊,四海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也说是黄海、渤海、南海、东海。泛指全国各地。2、 放之四海而皆准:出自《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此四海即东西南北四海,犹如说天下。下一个成语中的四海同。3、 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4、 福如东海:对幸福的祝愿常用词。福气如东海一样大。东海古代说东面的海。今是地理上一海名。与此成语常常连用的一句叫寿比南山,见后。5、 中原逐鹿:中原泛指中国中部地区。也说逐鹿中原。意思是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6、 得陇望蜀:陇与蜀皆地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陇略等于今甘肃省,蜀略等于今四川省。光武帝时实为隗嚣与公孙述分别割据。7、 陇头音信:南朝宋陆凯与范晔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长安范晔,兼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事见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一。后用“陇头音信”称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8、 巴山蜀水;概括说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巴蜀皆古国名。9、 乐不思蜀:快乐就不思念蜀国也。这是关于后主刘禅的典故。《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10、 蜀锦吴绫:泛指精美的纺织品。就产地言说吴蜀。吴蜀皆国名。吴即春秋时吴国之地,略相当于今江苏省南部与浙江省北部。蜀即今四川省。11、 蜀犬吠日: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与此近义有成语还有一个辽东白豕,都是少见多怪的意思。12、 辽东白豕: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辽东应该是今辽宁省东南辽河以东。13、 杞人忧天:杞人即是杞国人。杞国为周诸侯国名,杞国大体上在今河南省杞县。典故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4、 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出自《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5、 吴下阿蒙:阿蒙是人名,指吕蒙。吴下是地名,即吴地。吴为周之诸侯国,今江苏之南、浙江之北一带。典故出《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原文如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6、 吴牛喘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此成语常与蜀犬吠日连用。17、 吴头楚尾:一般用指江西省北部。也作楚尾吴头。18、 吴越同舟: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吴越邻国相依又相争,世代成仇。吴越皆国名。越国以绍兴为中心,吴国以苏州为中心。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19、 吴市吹箫:说吴子胥故事,街头行乞的意思。《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20、 抉目吴门:也是吴子胥故事。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常指忠臣被冤杀。吴门即古吴国的城门。21、 夜郎自大:夜郎,汉时少数民族地区国名,在贵州西部。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是: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22、 洛阳纸贵:洛阳为晋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典故出处为《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23、 洛阳才子:指西汉贾谊,后泛指有才华的人。语出晋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24、 邯郸学步: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又《汉书》: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25、 平原督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平原,古地名,在山东省德州。26、 阳关大道:阳关,在甘肃敦煌西南。阳关是古代关名,也是判别的曲子名。代指送别。成语也有阳关三叠或三叠阳关。按曲子名解释,这里不单列,不计入地名成语。27、 新亭对泣:新亭在江苏省南京市。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原文是: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28、 桑间濮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后来用“桑间濮上”指淫靡风气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会。濮水乃古河,今已无。略在河南北部。29、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在山东省淄博。30、 蓝田生玉:蓝田,县名在陕西省。比喻贤父生贤子。31、 淮南鸡犬: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此成语也作淮南鸡狗。晋·葛洪《神仙传·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意思是因他人而得势。用狗贬义更甚。淮南指淮南王,也是地名。安徽省有淮南市。历史上淮南王很多,此刘安为高祖之孙刘恒之子,袭封淮南国一部,淮河以南十五个县的广大地区。32、 淮橘为枳:人隋环境而变。《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淮南即淮河之南,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之一。33、 合浦珠还:合浦县,原属广东省,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产珠。南朝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产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记极,珠逐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成语也作珠还合浦。34、 暗度陈仓:历史上著名战役与计策。陈仓在今甘肃省宝鸡市东。语出《史记·高祖本纪》。此成语也作暗渡陈仓。全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35、 中流砥柱:砥柱即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中流之砥柱山。成语也作砥柱中流。36、 泰山压顶:泰山是五岳之首,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比喻极大的压力或打击。泰山用于比喻的成语,泰山的含义与比喻义基本接近。下面把关于泰山的成语搜集在一起,说明出处,意思与泰山可以省略。37、 稳如泰山:出自《汉书刘向传》。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也说安于泰山。38、 安于泰山:参见上条。39、 有眼不衷肠泰山:自谦有眼无珠。口语。40、 泰山其颓:《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类似的成语也说泰山梁木。41、 泰山梁木:见上条。42、 重于泰山: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比用可可以说泰山鸿毛。43、 泰山鸿毛:参见上条。44、 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45、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46、 泰山压卵:《晋书·孙惠传》:况履顺讨逆,执政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朽,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47、 人心齐,泰山移:口语犹说团结就是力量。1、 人心齐,泰山移:口语犹说团结就是力量。2、 终南捷径:唐卢藏用移居终南山,后来做了大官。借指求名利的捷径。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南,也叫太乙山,南山。西起宝鸡眉县,东至蓝田。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参阅下条。3、 寿比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后以南山为南岳,或者说是终南山。终南山如上条,南岳即衡山。在湖南省衡阳市。4、 庐山面目: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此成语也作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5、 绿林好汉:西汉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聚集在绿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凤四年起事,号下江兵。绿林位于湖北京山县北境。见汉书九九下王莽传、后汉书二一刘玄传。后来以绿林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之间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有组织集团。6、 逼上梁山:逼上梁山成语出自《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梁山地名,在山东省梁山县。7、 牛山濯濯:《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苦彼濯濯也。”今用牛山濯濯形容秃山。8、 不敢越雷池一步:《晋书·庾亮传》:“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雷池是池名,地在今安徽省望江县。9、 布鼓雷门:东汉·班固《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故尊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成语意思是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近于班门弄斧。10、 自郐以下:郐也是周诸侯国名。郐国约在今河南省密县。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杞观乐,“自郐以下无讥焉。”是不值一评的意思。11、 黔驴技穷:黔是今贵州的简称。出自唐柳完元《黔之驴》寓言。文中的黔是唐之黔中道,略相当于今贵州大部加四川大部。这个成语也说成黔驴之计。12、 完璧归赵:赵是战国时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西北到河北省西南一带地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下面几条成语中的赵皆是赵国之赵。13、 秦晋之好:秦国自穆公起与晋世代联姻,故称秦晋之好为联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秦国战国时地处今陕西省与甘肃省一带,都咸阳。晋国时有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南地区。14、 楚材晋用:楚与晋皆国名。晋见上条。楚在南方一带。都郢。最小时间也占据湖北省西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此成语也说晋用楚材。15、 围魏救赵:孙膑所用著名计策。魏赵皆国名。魏国都要大梁,赵国都邯郸。16、 朝秦暮楚: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有人说此成语指一个地方,是秦与楚交界处的缓冲地带叫关垭。秦楚皆国名。17、 楚弓楚得:《孔子家语.好生》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和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18、 越凫楚乙::《南史·顾欢传》:“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南朝·齐·张融《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19、 楚河汉界:指斗争前线。楚汉指秦末之楚汉即刘邦与项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也可以看作是诸侯国。楚汉相争,最后是汉得了天下。其界即鸿沟,约在今荥阳。20、 北辕适楚: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义近南辕北辙。21、 三山五岳:泛指名山或各地。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三山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当然已经成为成语后又有多种说法。22、 东山再起:东山再起是东晋谢安故事。成语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东山,在会稽。有人说即今南京市江宁区东山镇,有人说在浙江省上虞的上浦镇。当其人隐居待时,可以说成语叫高卧东山。23、 昆山片玉:昆仑山上的一片玉。比喻美好事物之突出者。昆仑山是古代传说中西方世界的名山。与现在的昆仑山不完全相同。与昆山片玉连用的常常是桂林一枝。桂林一枝: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24、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山阴即今之绍兴市。25、 巫山云雨:比喻男女欢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26、 白山黑水:长白山与黑龙江的全称之简称。27、 一口吸尽西江水:中国许多西江。此西江疑为江西省之西江,在会昌县。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居士庞蕴》:“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28、 赤县神州;中国古别名,也算地名成语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29、 长安道上:比喻名利场所。长安是汉唐两代的首都。约今之陕西西安市。30、 长安居大不易;此成语可以简作居大不易。也常说长安居大不易。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31、 日近长安远:帝都不可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32、 长安棋局:比喻政局动荡不安。唐·杜甫《秋兴》诗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33、 江东父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34、 大江东去:大江即长江。出自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35、 长江后浪推前浪:大意同大江东去。36、 大江南北;大江即长江,成语指全国。37、 长江天堑:《南史·孙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备防,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险隔,虏军岂能飞渡?’”38、 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说项羽故事。后演化成黄河。乌江即黔江,在贵州省。是项羽自刎之处。39、 河东狮吼:出自陈糙故事。重点是怕老婆。陈妻柳氏,河东是柳氏的郡望,这里代指柳氏。古河东即今山西省。40、 恒河沙数:数量从得没有计算,像恒河中的沙子数目一样多。恒河,在印度,此成语出自佛经。41、 俟河之清:后面常常接以人寿几何。河即黄河。《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42、大意失荆州:《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故事。荆州当今湖北省荆门市。43、败走麦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故事,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两河乡。44、齐东野语:道听途说,不足为凭。典故出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45、齐大非偶:不敢高攀的谦词。46、齐烟九点:高处俯视齐州无非是九点烟而已。47、越瘦秦肥:秦与越相距太远,了无关系。所以是无关痛痒的遥远问题。48、秦庭之哭:楚国到秦庭求救兵的故事。49、三户亡秦:秦灭楚用欺骗手段,楚人愤激之报复心理。最终还是灭了秦国。50、 楚馆秦楼:娱乐之地。用楚秦只是借代而已。51、秦镜高悬:西京杂记》卷三:“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52、肝胆楚越:《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53、胡越之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泛指战祸。54、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两河在西安交汇。也算地名。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鲁国也。今山东省曲阜。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

带地名的成语(4个)

长安米贵,邯郸学步,火烧赤壁,桂林一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