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字打一成语,一 字打一成语是什么啊?
呀字2113打一成语:唇齿相依,解释:5261呀字左边4102一个1653口字,右边一个牙字,一个代表牙专字,所代属一个代表嘴,一个代表牙齿,正好是唇齿相依。
一字打一成语:接二连三,解释:一连接着二,二接着三,所以是接二连三。
1、唇齿相依
读音:chún chǐ xiāng yī
解释: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出处:汉·刘歆《新议》:“交之于人也;犹唇齿之相济。”
白话释义:交朋友的人,要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2、接二连三
读音:jiē èr lián sān
解释: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扩展资料
接二连三近义词:连三并四、连二并三
1、连三并四
读音:lián sān bìng sì
解释: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老舍《赵子曰》第十九:“赵子曰一声不发,只连三并四的磕瓜子。”
2、连二并三
读音:lián èr bìng sān
解释: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只见两边铺面排山也似价开着,大小客店也是连二并三。”
呀的成语有哪些
一、呀的成语有:
(一)咿咿呀呀:
咿咿呀呀,拼音:yī yī yā yā。指某些物体摩擦碰撞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66235发出的声音。
作定语、状语;用于声音等。
咿呀,拟声词,形容某些物体摩擦时发出的声音,小儿学语或低哭声,也指鸟叫声。
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全村的大人娃娃,说说笑笑,咿咿呀呀,手舞足蹈,都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裳,纷纷走出家门。”
(二)呀呀学语
呀呀学语,拼音:yā yā xué yǔ。。又作“牙牙学语”。
作谓语、定语。
呀呀:象声词,摹拟婴儿学说话的声音。形容婴儿学着说话。婴儿不仅能接受语言,其发声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 即便发出的远不是语言。一个刚满3周的婴儿在半夜里的哭声很可能只是婴儿随便发出的无任何目的的声音,或者是提出什么要求。这些生命的头1个月所发出的声音有秩序地延续发展,为以后的说话作准备。
如:唐·司空图《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
阎连科《最后一名女知青》第四部:红已经做了人妻,连她新生的孩子,也已开始呀呀学语。
二、呀,拼音:yā、ya。
(一)yā。助词。
形声字,从口从牙,牙亦声,“牙”指人的上下前排齿,“口”指“出声”,“口”与“牙”联合起来表示“张嘴露牙,发出啊声”。
本义:张嘴露牙,发出“啊”声,用为叹词,表示惊异。
1、叹词,表示惊异:呀,你流血了!|呀,你真的回来了!
2、拟声词,形容物体摩擦发出的声音: 门 呀的一声开了。
3、表示语气。“啊”受前一字韵母的影响而发生变音。如:他从小就没有了家呀!群众的力量真大呀!老张,快去呀!
(二)ya。助词。
“啊”的变音:好好学习~(啊)!努力工作~(啊)!
呀字的成语是什么
名称咿咿抄呀呀
拼音袭yī yī yā yā
解释2113拟声词,形容某些物体摩5261擦时发出的声音,4102小儿学语或低1653哭声,也指鸟叫声。同"咿咿哑哑"。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全村的大人娃娃,说说笑笑,咿咿呀呀,手舞足蹈,都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
呀成语是什么成语
唇齿相依chú复n chǐ xiā制ng yī[释义] 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2113;比喻双方关系5261密切;互4102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1653齿相济。”[语出] 汉·刘歆《新议》:“交之于人也;犹唇齿之相济。”[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辨形] 依;不能写作“衣”。[近义] 唇亡齿寒 辅车相依[反义] 不共戴天 势不两立[用法] 多含褒义。多用来形容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一般作定语。[结构] 主谓式。
呀字打一成语,一 字打一成语是什么
唇齿相依chún chǐ 2113xiāng yī[释义5261] 嘴唇和牙齿互相4102依1653靠;比喻双方关系内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齿相济容。”[语出] 汉·刘歆《新议》:“交之于人也;犹唇齿之相济。”[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辨形] 依;不能写作“衣”。[近义] 唇亡齿寒 辅车相依[反义] 不共戴天 势不两立[用法] 多含褒义。多用来形容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一般作定语。[结构] 主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