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资讯 > 正文

故事的故的成语 关于故的成语

关于故的成语

安常守故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264643064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安常习故习:习惯;故:旧例。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案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按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安故重迁指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安然如故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饱谙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背故向新弃绝多年的朋友,而同新结识的人来往。指结交朋友不为友谊,只图势力。变故易常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班荆道故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不经世故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饱经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饱练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不弃故旧弃:抛弃;故旧:旧交。不轻易抛弃老朋友。百思不得其故百:多次;思:考虑,思考;故:原因。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找到其原因。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白首:老年;倾盖:停车,初见。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倾盖:停下车子,指初次相逢。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象老友一样。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不忘故旧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薄物细故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不主故常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慈故能勇富有慈善心肠的人,就有勇气。触目如故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重施故伎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朝章国故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持:持论,立论;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话有道理。蹈常习故指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蹈常袭故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袭:沿袭;故:老办法。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涤故更新涤除陈旧,换上新的。蹈故习常指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同“蹈常习故”。多故之秋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戴笠故交指贫贱之交。鼎新革故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丹心如故丹心:忠心。仍如已往一样忠心耿耿。非亲非故故:老友。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奉行故事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故步不离故步:旧的步法。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故步自封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故步自画犹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故出人罪故:故意;出:越出标准。指判案不合理,或重罪轻罚,或轻罪重罚。故地重游故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重又回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游览。故封识原来封存的标记。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故宫禾黍比喻怀念祖国的情思。故宫离黍故宫:从前的宫殿;黍:指粮食作物。比喻怀念故国的情思。革故立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故旧不弃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故技重演技:同“伎”,花招。老花招或老手法再耍一次国家多故故:变故,事故。国家总出现重大变故。故家乔木①指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故剑情深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故交新知故:过去的;交:有交情的人;知:知己。指新朋老友。故家子弟故家:指世家大族。指出身高贵,有社会地位人家的子弟。故剑之求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故伎重演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故弄虚玄犹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故弄玄虚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高朋故戚高贵的朋友,至近的亲戚。指至亲好友。故入人罪断案不当,故意把罪名加于人。故人之情故人:老朋友。老朋友之间的感情。故人之意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故甚其词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故态复还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故态复萌故态:老脾气,老样子;复:又;萌:发生。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故态复作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故土难离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故我依然故我:旧日的我。仍旧是过去的我。指自己的境况和从前一样,没有变化。故意刁难指有意为难别人。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故作玄虚犹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故作镇静指故意装做心情安定。故作姿态故意作出某种样子。指装模作样,并非真心诚意。禾黍故宫宫殿成了农田,长满禾黍。形容亡国破败的景象。俭故能广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借故敲诈借:假托;故:借口。找借口敲诈、勒索别人的钱财。九故十亲泛指亲戚朋友。借故推辞借:假托;故:借口。找借口推托别人的请求。久经世故世俗,俗气,老于世故。江山如故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今吾非故吾吾:我;故:过去。今天的我不是过去的我了。指对过去有悔悟、否定的意思。狂奴故态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旧称狂士的老脾气。毛举细故毛:琐碎;细故:小事。指烦琐地列举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门生故旧指学生和旧友。门生故吏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明知故犯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明知故问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履常蹈故指因袭保守,不求建树。纳新吐故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狃于故辙狃:习以为常。习惯于走老路。形容保守、拘泥于旧方法,旧框框,不愿意改变。老于世故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凭白无故犹言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平白无故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平复如故平复:痊愈复原。病愈而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形容恢复健康。攀亲道故故:故旧,老朋友。拉亲戚论故交。指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亲不亲故乡人比喻同乡人感情亲密。去故就新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弃故揽新抛弃旧的,吸收新的。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倾盖如故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羌无故实羌:语助词,无义;故实:典故。指不用典故或没有出处。人莫若故还是老朋友亲。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拾陈蹈故因袭陈词滥调。世故人情为人处世的道理。送故迎新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深情故剑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十亲九故故:老朋友。形容亲戚朋友很多。三亲六故亲戚故旧的总称。山以凌尺故能高凌迟:同“陵迟”,斜平。山峦因坡度斜平,积土面广,才能高大。形容学问逐渐积累,基础雄厚,才能高深。同窗故友同窗:同学。老同学,老朋友。吐故纳新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踏故习常指因袭守旧,安于现状。蜕故孳新蜕:脱去;孳:新芽。指去旧生新。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推亡故存推倒乱亡之国,巩固已存之邦。他乡故知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他乡遇故知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无故呻吟犹言无病呻吟。比喻无真情实感而故弄文墨。玩故习常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微过细故微小的过失和事故。微故细过细过:小的过失。指微小的过失和事故。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无亲无故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微时故剑微时:贫贱的时候,没有发迹的时候;故剑:旧剑。比喻原来的妻子。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循常习故循常:遵循常规。习故:学习陈旧的作风。遵守旧规,沿袭先例。形容因袭保守,不愿变通。亦作“循故袭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袭凡蹈故因袭俗套,遵循旧规。习故安常指习惯于规。袭故蹈常袭:沿袭;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新故代谢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同“新陈代谢”。袭故守常按照成例、常规办事。循故袭常循故:遵循旧的;袭常:沿袭常规。指因袭保守,不求建树。袭人故技袭:因袭,套用;故:过去。沿用别人使用过的伎俩。袭人故伎袭:因袭,套用。沿用别人使用过的伎俩。袭人故智袭:因袭,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习为故常故常:常例。经常如此,养成习惯,就被当作常规了。吸新吐故吸进新气,吐出浊气。喜新厌故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同“喜新厌旧”。虚应故事故事:成例。照例应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形容故旧不可轻弃。一改故辙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厌故喜新讨厌旧的,喜欢新的。衣锦故乡衣:穿。旧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中的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一见如故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遗黎故老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依然故态依然:依旧。依旧是往日的面貌或情况。多指人的思想作风没有改变,一如既往。依然故我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依然故物依旧是昔日的事物。依然故吾依然:仍旧;故:过去的。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依然如故依然:仍旧;故:过去,从前。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迎新送故泛指迎来新的,送走旧的。同“迎新送旧”。引新吐故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言之有故所说的话有根据。同“言之成理”。遵常守故遵常:遵循常规;守故:坚持陈旧的作风。指因袭保守,不求建树。知而故犯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诛故贳误指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钻故纸堆故纸:指古籍。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亦作“钻故纸”、“钻研故纸”。沾亲带故故:故人,老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指亲托故指为亲戚,假托故旧。即指攀附有权势的人。澡慰故俗澡慰:洗净、熨平。比喻改革旧的风俗自我作故作故:创始。由我创造。指不沿袭前人。澡熨故俗澡:洗澡;熨:熨平;故俗:旧俗。指改革旧俗。钻研故纸故纸:指文籍,古书。讽刺脱离实际,一味读古书的人

有哪些有故事的成语

成语:bai 1、髀肉复生(du刘备):形容长期清zhi闲,事业毫dao无成就。2、后患专无穷(刘备):指给属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大全

声名狼藉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5653764。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说完,蒙毅自杀而亡。画地为牢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 如后代的牢狱。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於鲜也。”《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封神演义》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后比喻将行动限定在某种范围内,不得逾越。拨云见日由于杀了无赖牛二,杨志被发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很欣赏杨志,有心要抬举他,恐众人不服,下令在教场中演武,给杨志机会。杨志高兴的说:“小人武举出身,曾做过殿司制使。这十八般武艺,自小习学。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杨志果然武艺高强,在教场打败了副牌军周谨,又和正牌军索超打得难解难分,看得众人喝彩,梁中书就将他们两个都提拔做了管军提辖使。“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十二回)厉兵秣马的故事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出自《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望洋兴叹的成语故事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庄子秋水》)出人头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宋史·苏轼传》四面楚歌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才好。他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霸王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一看四面全是汉兵,楚军进入了重围。霸王带领人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霸王追赶了好几里地,杀散一批,又来了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四面八方全是韩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转过身来,跑回垓下大营去了。夜里,项羽听到周围汉营里的士兵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霸王吃惊不小,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里喝起闷酒来。他留恋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边;还有那匹骑了五年的乌骓马。想到这儿,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诗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走。马儿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唱得流下几行眼泪,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头看他。霸王跨上乌骓,带着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霸王拍着乌骓,飞一样地直跑。等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儿,不知道哪一条道儿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就向一个庄稼人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儿走。”霸王跟一百多个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阵,连道儿也没了,前边只是一片水洼地。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霸王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缰绳,再回到三岔路口,汉兵可已经追到了。霸王往东南跑,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点了点人数,一共才二十八个骑兵,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霸王觉得没法脱身了,就带着二十八人上了山岗,对他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作战七十多次,战无不胜,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儿被围,这是天数,不是我不会打仗。”他把二十八个士兵分成四队,说:“我先杀他们一个大将。你们跑下去到东山下会齐。”他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杀了一个汉将。霸王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二十八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又展开血战。霸王专挑汉兵多的地方冲杀。他左刺右劈,又杀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和不少士兵。汉军将士不敢逼近楚兵,远远地嚷着躲着。霸王点了点自己的人数,仅仅少了两个。霸王杀退了汉兵,带着二十六个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荡着一只小船等在那儿。他知道来的是霸王,就催他马上渡河。他说:“江东虽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还可以在那边做王。这儿只有我这只船,请大王赶快渡过河去。”霸王笑着对亭长说:“当初我跟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江来打天下,到今天他们全完了,我哪儿能一个人回去呢?就说江东父兄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哪儿有脸见他们呐?”他接着又说:“这匹乌骓马,我最喜爱,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杀了。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这匹马送给您。”他和二十六个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自己也一个一个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个人。他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折冲樽俎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96335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2、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3、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hè 第四声 附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5、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53766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形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支离破碎

辨析~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例句

    (1)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2)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

英译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成语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