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和外的成语
出和外的成语 :喜出望外、出敌意外、意出象外、里出外进、意出言外、事出意外、意出望外
包含里和外的成语有哪些
里外夹攻、彻里至外、没里没外、里勾外连、打里打外、里出外进、里通外国、里应外合、皮里膜外、彻里彻外、外合里应、吃里扒外、吃里爬外、外合里差
形容外边的成语
世外桃源2113shì wài táo yuán解释原指与现实5261社会隔4102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1653也指环境幽静生回活安逸答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结构偏正式。用法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辨形源;不能写作“园”。近义词洞天福地反义词人间地狱例句(1)那种幻想中的所谓~;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2)这里林木葱茂;花香四溢;环境优美;居住此地;大有~之感。
形容出于人们意料之外的成语
出乎意料、出乎意外、出人意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6430料、出人意表、出乎预料一、出乎意料 [ chū hū yì liào ] 解释:指出人意料。出自:近代 毛泽东《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示例:老朋友劝他出去一下调理也好,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竟然不准。 二、出乎意外 [ chū hū yì wài ] 解释:用于意想、预料之外。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时抓不着话岔儿。”示例:校长今天参加了我们的团日活动,真是出乎意外。三、出人意料 [ chū rén yì liào ] 解释: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出自: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示例:才貌却相当,缘合未堪奇赏,出人意料,在那错联鸾凰。 四、出人意表 [ chū rén yì biǎo ] 解释:表:外。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出自:宋·苏轼《举何去非换文资状》:“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译文:他论述历代所用兴衰成败,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示例:惟宋苏东坡学士有题秦穆公墓诗,~。 五、出乎预料 [ chū hū yù liào ] 解释:指出人意料。出自:近代 柯云路《三千万》:“白莎轻微地一怔,她对丁猛的平淡反应出乎预料。”
成语内什么外什么
内查外调 拼音: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5643565nèi chá wài diào 解释: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出处:《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调查真实情况内紧外松 拼音:nèi jǐn wài sōng 解释: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示例:我们采用的~的策略。 语法:作定语、状语;用于人、政策等 内峻外和 拼音:nèi jùn wai hé 解释: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拼音: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解释: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近义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反义词:任人唯亲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拼音: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解释: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出处: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近义词: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反义词:任人唯亲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拼音: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 解释: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近义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反义词:任人唯亲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内亲外戚 拼音:nèi qīn wài qī 解释: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 内清外浊 拼音:nèi qīng wài zhuó 解释:清:清白;浊:污浊。内心清白,外表污浊。比喻本质很好而外表极普通。 出处:晋·杨泉《太玄经》:“内清外浊,敝衣裹玉。” 内仁外义 拼音:nèi rén wài yì 解释: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出处: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内柔外刚 拼音:nèi róu wai gāng 解释: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出处:《周易·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示例:她是一个~的女子。 近义词:刚柔并济 语法:作定语、状语;指人的个性 内圣外王 拼音:nèi shèng wài zhǔ 解释: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示例:尧夫~之学也。 《宋史·邵雍传》 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议论终日,退而叹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内疏外亲 拼音:nèi shū wài qīn 解释: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曾子曰:‘内疏而外亲。’” 近义词:虚情假意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处世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拼音:nèi wú yuàn nǚ,wài wú kuàng fū 解释:怨女: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旷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示例:现代社会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的局面难以实现。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社会局面内修外攘 拼音:nèi xiū wai rǎng 解释: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出处:宋·胡锜《拟力田诏》:“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示例:观于《垂拱》《奏札》二篇及《戊午谠议序》,反复以天经地义~不可逆为言。 明·张纶《林泉随笔》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治政等内修政治,外治武备 拼音:nèi xiū zhèng zhì,wài zhì wǔ bèi 解释:修:修治;政治:政策;治:管理;武备:军备。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做好军事准备。 出处:战国·吴起《吴子·图国篇》卷一:“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内应外合 拼音:nèi yīng wài hé 解释: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出处:《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示例:我等不若密通无知,~,事可必济。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 近义词:里应外合 反义词:孤立无援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相互配合内忧外患 拼音:nèi yōu wài huàn 解释: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出处:《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示例:摆着那些七零八落的人才,要支撑这个~的天下,越想越觉危险。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近义词:内外交困 反义词:国泰民安 歇后语:妻死贼上房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 内忧外侮 拼音:nèi yōu wài wǔ 解释: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出处: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内重外轻 拼音:nèi zhòng wài qīng 解释:内: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 出处:《宋史·高宗纪》:“乙亥,以内重外轻,命省台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示例: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高阳《慈禧全传》四十八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政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