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出自山西的成语,越多越好。。。还有它们的典故是什么?
〖比肩连袂〗 成语典故: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恒山日记》;“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36231若比肩连袂。”〖重门叠户〗 成语典故: 山西三关得为九边之一,犹宣化之有居庸,所谓重门叠户者也。 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侈纵偷苟〗 成语典故: 其祖国初督学山西,饶于财,子姓习侈纵偷苟,妹始嫁,家中落而未尽。 清·方苞《谢季方传》〖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典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逆水行舟〗 成语典故: 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许舟,不进则退。 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成语典故: 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许舟,不进则退。 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山穷水尽〗 成语典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时时刻刻〗 成语典故: 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7回〖山重水复〗 成语典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成语典故: 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悮人子弟〗 成语典故: 你知道悮人子弟,男盗女娼,强迫人做汉奸,这是何等的罪恶! 续范亭《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一封五千言书》〖左搘右捂〗 成语典故: 若假以便宜,资以调遣,使得左搘右捂,以捍御西北,则天下尚可为也。 清·汪琬《前明提借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蔡忠襄公墓志铭》
形容奢华的成语
富丽copy堂皇、挥金如土、月章星句、金2113碧辉煌、膏粱锦绣、5261鸿4102笔丽藻、穿红着绿、凤彩鸾章1653、锦心绣口、钟鸣鼎食、花花太岁、一字一珠、花团锦簇、雍容华贵、鸟革翚飞、峻宇雕墙、黜奢崇俭、山节藻棁、光车骏马、错彩镂金、乘坚驱良、乘坚策肥、锦天绣地、绣虎雕龙、金章玉句、鸾舆凤驾、衣锦褧衣、五彩缤纷、雕梁画栋、击钟陈鼎、衣轻乘肥、雕文织采、瑶台银阙、朱轮华毂、重葩累藻、珠零锦粲、琼林玉树、五色相宣、裁红点翠、扬葩振藻、香轮宝骑、渊涓蠖濩、宝马香车、衣香鬓影、贝阙珠宫、烂若披锦、渊蜎蠖伏、绚丽多彩、朱甍碧瓦、浮文巧语、丹楹刻桷、珠围翠绕、美轮美奂、钟鼓馔玉、银屏金屋、侯服玉食、乘轻驱肥、铺锦列绣、击钟鼎食、楼阁台榭、繁华损枝、玉卮无当、花花公子、瑶台琼室、华冠丽服、室不崇坛、词华典赡、披罗戴翠、锦衣玉食、蝉衫麟带、金屋藏娇、纸醉金迷、酒池肉林、珠窗网户
形容看书很快的成语
五行并下:五bai行文字一并看。形容du读书速zhi度快。
五行俱下:指读书敏捷神速dao。
十行版俱下:眼睛一权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数行: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五行: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行容读书的成语
1.表示bai书读得多成语: 博览群书、du学富五车、博闻zhi强识、博学多才、满dao腹经回纶、博古通今、汗牛充栋、才答高八斗、读书破万卷 2.表示“精读”书的成语: 咬文嚼字、寒窗苦读、含英咀华、字斟句酌、逐字逐句、倒背如流、韦编三绝、举一反三 3.表示“泛读”书的成语: 一目十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走马观花、观其大略、浮光掠影 4.表示读书刻苦的成语: 废寝忘食、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凿壁偷光、风兴夜寐、圆木警枕、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通宵达旦、孜孜不倦
三个古代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名字
孟母三迁(孟子)2113孟母5261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4102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1653子,多次迁居。《内三字经》里说:容“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岳母刺字(岳飞)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实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画荻教子(欧阳修)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