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资讯 > 正文

唱酬的成语 成语:曲释离什么?

成语:曲释离什么?

曲水来流觞?曲水流觞(qū shuǐ liú shā源ng)bai解释古民俗,每年du农历三月在弯zhi曲的水流旁设酒杯,dao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翻译下列成语的意思(麻烦你们了,给你们悬赏分的哦)

  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有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8643132信用。  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既往不咎 :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也说不咎既往。  尽善尽美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朝闻夕死 :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朽木不可雕 :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 地步。  无欲则刚 :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境界。  〖解释〗心境清静淡泊,没有世俗的欲望。  三思而后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愚不可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临事而惧 :遇事谨慎戒惧。  三月不知肉味 :一般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好听及华美.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 :做事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空空如也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欲罢不能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逝者如斯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克己复礼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非礼勿听 :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  成人之美 :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愿望  察言观色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名正言顺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指道义或文化方面)  一言兴邦 :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欲速则不达 :要是想快,那么事情则不会到自己想要的地步.  临危授命(见危受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怨天尤人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下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有教无类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堪收拾。  色厉内荏 :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常用此语。  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患得患失:1.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2.比喻一个人做事不果断,缺乏魄力.

论语中的成语、求

  论语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9663437中的成语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6、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8、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9、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1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示例:——,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14、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示例: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近义词:废寝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补语、定语。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17、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故事〗《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18、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民国演义》第八十回)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引民间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19、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0、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21、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22、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示例: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2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示例:《魏书·杨固传》:“臣位卑识昧,言不及义,属圣明广访,敢献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四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梁实秋《雅舍小品·职业》:“至于弈棋,虽曰小道,亦有可观,比饱食终日言不及义要好一些。”刘心武《钟鼓楼·不是结尾》:“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推托扯皮!既然是该办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6、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7、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28、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29、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30、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示例:人如果——,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反义词:废寝忘食。  31、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32、简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3、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34、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5、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36、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3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8、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示例:杨玉如《辛亥革命先着记》第三章:“那还要经过相当教育,——,不能一革命什么都平等。”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反义词:一步登天。  39、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40、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2、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示例: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近义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反义词:推三阻四、临阵脱逃。  43、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4、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反义词: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45、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示例: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6、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47、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48、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4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51、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52、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示例:薛姨妈是个——的人,倒还易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5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4、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55、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示例:趁你们——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56、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57、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58、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59、居下讪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60、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6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6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6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65、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6、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近义词:待价而沽。  67、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68、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69、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70、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71、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72、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3、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示例:我没有——的能力。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74、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5、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76、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7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78、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79、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8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  8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82、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83、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84、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85、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8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87、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88、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89、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求一诗词或成语中带有“澧”这个字

成语:沅芷澧兰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2343133诗词:《归到》宋 晁说之归到故庐同逆旅,人生本自怕牢愁。雨声岂有京华态,羇思仍多澧浦秋。久禁令人类疾病,新闻向汝重咿喔。顾无道义论轻重,何处王公门可游。《岳阳楼杂咏十二绝》 宋 胡寅沅澧澬湘此并行,涨流洄薄又东倾。西南或与天为际,禹贡如何不记名。《过鼎澧》 宋 胡寅沅澧春风拂马鞭,客愁何事四无边。於今榛棘三州地,自昔坻京百姓天。安得鸣鸡连比屋,空余归雁落平川。一觞莫酹怀沙魄,且对桃红李白传。《送张子宓分教澧阳》宋 楼钥澧阳渺何许,远在天尽头。顷为郡楼记,图志不可求。王侯录故实,颇亦费冥搜。忠以申明著,学有车公优。外挹兰江水,下俯仙明洲。读书记群玉,采药思浮丘。况得子厚语,谓冠汉南州。见谓颇详尽,丰碑照城陬。可怜城与楼,百姓不知修。乃知尚有遗,家传载邺侯。张君将客授,盖尝叙其由。为我谢澧人,聊以遮前羞。君家世为儒,青箱袭箕裘。太玄洎潜虚,探赜深可钩。君才兼数器,博治谁与俦。南庙推第一,雕鹗快九秋。得官愈嗜学,手抄不能休。馆殿要人物,众宝登琳璆。演纶及视草,如君真胜流。兰芷生颜色,暂烦为远游。君方俟瓜时,相依意绸缪。樽酒接从容,诗篇更唱酬。论文究今昔,析理到孔周。老我澹无伴,掺祛不容留。别乘澹庵子,倾盖当相投。公余文字饮,能思故人不。

论语里面的成语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1316666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51、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5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3、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5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57、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58、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59、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6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61、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6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5、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66、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6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6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70、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71、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7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7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7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75、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6、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77、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7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9、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80、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81、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82、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83、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8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论语中的成语 以及原文

1、犯上2113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5261指人民的反抗、起义。4102出处《论语·1653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1、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5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3、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7、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8、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9、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6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5、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6、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6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6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0、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71、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7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7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6、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7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9、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80、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81、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2、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86、六尺之孤: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87、察言观色: 《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88、风行草偃: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於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89、非礼勿视: 《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90、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91、苗而不秀: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92、功亏一篑: 《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93、先难后获: 《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於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94、知者乐水: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95、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96、行不由径: 《论语。雍也》选择捷径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97、箪食瓢饮: 《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98、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对於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99、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00、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01、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采纳我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