趑字开头的成语
趑字开头的成语趑趄嗫嚅:欲进又退,欲言又止。形容奴颜婢膝,畏缩不前的样子。趑趄不前:想要往前却又犹豫不进。
成语趑什么不前
趑趄不前 zī jū bù qián释义 趑趄:迟疑不敢前进。形容犹豫畏缩不敢前进。成语出处 《周易·夬》:“臀无肤,其行次且。”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关于方位的成语
东倒西歪、东张西望、声2113东击西、南5261辕北辙、南腔北调。41021、东倒西歪是一1653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ōng dǎo xī wāi,释义:摇晃欲倒的样子。倾倒零落的样子。出处: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当下,虔婆前后共吃了几大杯,吃的乜乜斜斜、东倒西歪。2、东张西望,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dōng zhāng xī wàng,意思是向四处张望的意思,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出处:清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原来小兔子自从上了轮船,东张西望,并不照顾自己的行李,以致遇见扒手。3、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是一个汉语成语,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出处: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译文:在东边弄出声音,其实是攻打西边。4、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想到楚国去,却向北方行进。5、南腔北调,解释: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出处: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译文:每隔十步一个戏台,南北方言混杂,四方的人都很高兴。
形容踉跄的成语
踉跄(liàng qiàng),形容走2113路不稳,跌5261跌撞撞。也作踉蹡。踉踉跄跄。近义词4102趔趄:liè·qie(1)(动)身体1653歪斜,脚步不稳。(2) 进退不定,畏畏缩缩。形容尴尬的样子。(3) 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样子。形容疑惧不决,犹豫观望;趑趑(欲进又退、小心翼翼的样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追逐梦想的成语
2113勇往直前 yǒng wǎng zhí qián 5261解释勇敢4102地一直向前进。 出处宋·朱熹《1653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人的精神、勇气、气概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勇;不能读作“yōnɡ”。 辨形勇;不能写作“永”。 近义词一往无前、奋勇向前、昂首阔步 反义词畏缩不前、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辨析~和“一往无前”;都含有“一直奋勇前进”的意思。但“一往无前”偏重在“无前”;表示“无所阻挡”;突出了藐视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意思;~偏重在“勇”突出“勇敢”的意思。 例句海上波涛汹涌;我们的战舰却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