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资讯 > 正文

战役请的成语 形容战役的成语

形容战役的成语

1、草木皆兵、围魏2113救赵5261、运筹帷幄、退避三舍4102、如火如荼2、1653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 3、赤膊上阵、穷兵黩武、百战百胜、战无不克、速战速决 4、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 5、打草惊蛇、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南征北战、骁勇善战6、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 7、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8、有勇无谋、烽烟四起、步步为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9、全民皆兵、金戈铁马、血肉横飞、硝烟弥漫、风声鹤唳 10、声东击西、揭竿而起、坚壁清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古代战役出的成语

成2113语: 死生契阔拼音: sǐ shē5261ng qiè kuò解释: 契:合;阔4102:离。1653死生离合的意思。出处: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拼音代码: ssqk近义词: 生死离合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关于战争的成语

溃不成军、一败如水、人2113仰马翻、头破5261血流、丢盔弃甲一、溃4102不成军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释:溃:1653溃败,散乱。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出自:近代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一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二、一败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释: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出自:近代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三、人仰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释: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贾琏家下无人,请了王仁来在外帮着料理。那巧姐儿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荣府中又闹得马仰人翻。”四、头破血流 [ tóu pò xuè liú ] 解释:头打破了,血流满面。多用来形容惨败。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照道士脸上一刮,可怜就打得头破血流身倒地,皮开颈折脑浆倾。”五、丢盔弃甲 [ diū kuī qì jiǎ ] 解释: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文: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一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历史上与重要战役有关的成语?

破釜沉舟“破2113釜沉舟”出自《5261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9年,4102我国历史上爆发了1653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这就是历史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战斗到底的决心。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十个关于春秋时期战役的成语?

1.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2113围赵国都城5261邯郸,双方战守年4102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1653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2.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 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3.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5.老马识途 桓公、管仲和隰朋等人攻打孤竹国(国人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去冬回,回来路上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