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知识 > 正文

麻木的麻的成语 关于“麻木”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麻木”的成语有哪些?

1、呆若木鸡 2、无可奈何 3、力不从心 4、麻木不仁 5、望洋兴叹

1、呆若木鸡 dāi ruò mù

[释义]: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造句]: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2、无可奈何 wú kě nài hé

[释义]: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造句]: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3、力不从心 lì bù cóng xīn

[释义]: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造句]:按我的政治思想水平、斗争阅历和知识能力,担当编选陈毅同志诗词的工作确是力不从心。

[出处]:《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力不从心的故事。

形容人麻木的成语

发聋振聩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发蒙振聩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警愦觉聋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出处: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启瞶振聋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习以为常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出处:《魏书·太武五王传》:“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越瘦秦肥比喻痛痒与己无关。出处:唐·韩愈《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诈痴不颠指假装痴呆。诈痴佯呆指假装痴呆。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诈哑佯聋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出处:《群音类选·官腔类·双忠记·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昭聋发聩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知白守黑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出处:《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织白守黑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形容 麻木的成语

哀莫大于心死麻木不仁望洋兴叹

麻的成语有哪些

麻的成语有哪些 :麻木不仁、麻痹不仁、麻姑献寿、麻痹不仁、心绪如麻、蓬赖麻直、头皮发麻、鸡犬桑麻、杀人如麻、顶针续麻、麻痹大意、披麻带孝、纷乱如麻、拽布拖麻、骨软筋麻、快刀斩麻、皁丝麻线、油渍麻花、麻姑掷豆、蓬生麻中、骨软觔麻、拖麻拽布、皂丝麻线、披麻戴孝、粉零麻碎、黄麻紫书、拽布披麻、黄麻紫泥、心乱如麻、愁绪如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