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知识 > 正文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1、三足鼎立成语拼音:sān zú dǐng lì成语解释: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圆形;三足;两耳。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2、七擒七纵成语拼音:qī qín qī zòng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3、三顾茅庐成语拼音:sān gù máo lú成语解释: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得陇望蜀成语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成语解释:陇:古代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东部;蜀:古代地名;相当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陇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成语出处:《东观汉记 隗嚣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5、舌战群儒成语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造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草船借箭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造句: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造句:面对理想,我们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绝不能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造句:久在北京的他有点乐不思蜀了。

老牛舐犊lǎo niú shì dú : 舐:舔;犊: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造句:天下父母哪有不老牛舐犊的?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及解释

1、抱恨终天

拼音是bào hèn zhōng tiān,意思是怀着极大的遗憾,一直到死。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

译文:如今父母已经去世,会一辈子感到悲痛。

2、谋事在人

拼音是móu shì zài rén,意思是计划安排事情是属于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十回:“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译文:孔明(诸葛亮)感叹道:“谋划事情在于人,但能不能还要看时运啊,不可强求!”

3、等闲之辈

拼音是děng xián zhī bèi,意思是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译文:魏国有邓艾,他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4、初出茅庐

读音是chū chū máo lú,意思是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译文:两军对战的时候选择了火攻,谈笑风声中指挥着战争,说其指挥若定,吓破了曹操的胆,这是出山的第一次胜战。

5、宝刀未老

读音是bǎo dāo wèi lǎo,比喻虽然年龄大了,但精神、体力或本领仍不减当年。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译文:两军对峙,张郃便笑黄忠这么老了还出来打。黄忠怒道:“小子欺负我年老,但我手中的宝刀可不老。”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虚虚实实、初出茅庐、舌战群儒、锦囊妙计、骄兵之计等。1、虚虚实实解释: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译文:难道没有听说兵法‘虚真假实’的研究?曹操虽然能用兵,这可以瞒过他了。2、初出茅庐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译文:只需惊破曹操胆,初出茅庐第一功。3、舌战群儒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译文:诸葛亮驳倒很多读书人。4、锦囊妙计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译文:你保主公入吴,当领这三个锦囊。口袋里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5、骄兵之计解释: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译文:孟达暗暗发书,申报刘备,说黄忠连输几阵,现在退在关上。玄德慌忙问孔明。孔明说:这是老将骄兵的办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