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问答 > 正文

五杂的成语 五杂六味什么意思,是成语吗

五杂六味什么意思,是成语吗

五杂六味不是成语。甚至连短语都不是。成语里只有“五味杂陈”。是指:甜、酸、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体会不出是哪种味道,形容人的心情不好受。以上,供参考!

五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1、五谷丰熟wǔ gǔ fēng shú成语解释见“五谷丰登”。成语出处《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3834谷丰熟,社稷安宁。”2、五日京兆wǔ rì jīng zhào成语解释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张敞传》:“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3、五谷丰登wǔ gǔ fēng dēng成语解释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形容农业丰收年景。成语出处《六韬 龙韬 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4、五毒俱全wǔ dú jù quán成语解释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成语出处王朔《过把瘾就死》:“本来是掏个钱包进了监狱,出来就五毒俱全了。”5、五彩斑斓wǔ cǎi bān lán成语解释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 6、五方杂处wǔ fāng zá chǔ成语解释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7、五马分尸wǔ mǎ fēn shī成语解释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成语出处王西彦《老太婆伯伯》:“汪精卫私通外国却饶放不得,抓到时应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8、五心六意wǔ xīn liù yì成语解释指三心二意。成语出处汉 焦赣《易林 睽之随》:“五心六意,歧道多怪,非君本志,生我恨悔。”

带杂成语有哪些

繁芜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1326366丛杂: 闲杂人等: 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五方杂处: 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私心杂念: 为个人利益打算的种种想法。水陆杂陈: 形容菜肴丰富。穷言杂语: 指各种各样的说法纯一不杂: 纯:纯粹;一:单一;杂:驳杂,不纯洁。形容纯粹、单一,没有杂质。杯觥交杂: 觥:酒器;交:交织。形容酒宴中相互频频举杯畅饮的热烈气氛杂七杂八: 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杂乱无序: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鬻良杂苦: 指出售货物时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玉石杂糅: 比喻好坏混杂。疑难杂症: 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五方杂厝: 指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人多嘴杂: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人多口杂: 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人多手杂: 指动手的人多。也只人头杂的场合,东西容易散失或丢失。门无杂宾: 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形容交友谨慎。门无杂客: 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形容交友谨慎。同“门无杂宾”。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凌杂米盐: 凌杂:错杂零乱;米盐:形容细碎。形容零乱琐碎。拉拉杂杂: 指杂乱无条理。良莠淆杂: 淆:混淆。杂:混杂。好坏混在一起。比喻好人和坏人难以区分。亦作“良莠混杂”纷纭杂沓: 纷纭:交错;沓:重复。多而且杂乱。蜂屯蚁杂: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杂乱无章: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苛捐杂税: 苛:苛刻、繁重;杂:繁杂。指反动统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税。错综复杂: 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共找到29个带杂的成语,还包含带杂字的成语大全,以杂字开头的成语大全;相关查询:杂的意思

更什么更什么的成语

没有这样的成语,含bai有更的成语有du:1.朝更夕改zhāo gēzhing xī gǎi成语解释朝:dao早上。早晨版刚变过,晚上又改变。形容施权政或言行经常变动不定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回:“适来又在王伯当面前,说他做人好,怎么朝更夕改,又说他不好?” 2.深更半夜shēn gēng bàn yè成语解释深夜。成语出处元 李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兄弟,深更半夜,你唤我做什么?” 3.洒心更始sǎ xīn gèng shǐ成语解释犹言改过自新。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述赦》:“谋反大逆不道诸犯,不当得赦皆除之,将与士大夫洒心更始。”4.日异月更rì yì yuè gèng成语解释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成语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文字之变,日异月更,不可穷诘。”5.厉精更始lì jīng gēng shǐ成语解释厉:振作,奋勉;更始:除旧布新。振奋精神,进行革新。成语出处《汉书 宣帝纪》:“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寻求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按图索骥 索:找;骥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26266: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处:《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按图索骏 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参见“按图索骥”。 出处:语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暗中摸索 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 出处:唐·刘餗《隋唐嘉话》:“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者亦可识之。’” 剥茧抽丝 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出处: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倒裳索领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出处:《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蒹葭伊人 蒹葭:初生的芦苇;伊人:那个人。指一心寻求思恋而不曾会面的人。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降格以求 格:规格,标准。降低标准去寻求。 出处:鲁迅《坟·灯下漫笔》:“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井中求火 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出处: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旁征博引 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出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宝钗妙玉则从徐说,旁征博引,用罚甚勤。” 弃易求难 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 求马唐肆 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 出处:《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求同存异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求忠出孝 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出处: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搜章摘句 搜:寻求;摘:选取。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溯端竟委 指寻求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 溯流穷源 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春秋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子羽,而其他诸子无称焉。溯流穷源,若斯之难也。” 探赜索隐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出处:《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铁鞋踏破 比喻长途跋涉,到处寻求。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便天涯海崖,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 望风扑影 比喻做事没有把握,没有目标。也比喻毫无根据地盲目寻求。 无迹可求 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同“无迹可寻”。 无迹可寻 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 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起相处。指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求。 出处:《国语·晋语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寻欢作乐 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 出处:清·吴梅《风洞山》附《先导》:“风尘倾洞,天地丘墟,这班人儿还要演起戏来寻欢作乐。” 寻幽探胜 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元元本本 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远求骐骥 骐骥:良马。到远方去寻求良马。比喻各处访求人材。 出处:《晋书·冯跋载记》:“吾远求骐骥,不知近在东邻,何识子之晚也!” 枝源派本 指寻根究源,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 出处:宋·叶滴《题陈寿老论孟纪蒙》:“天台陈耆卿生晚而又独学,奚遽笔之书?然观其简峻捷疾,会心切己,则非熟于其统要者不能入也;总括凝聚,枝源派本,则非博于其伦类者不能推也。” 逐影寻声 指多方寻求罅隙。 出处:《明史·外戚传序》:“在廷诸臣好为危言激论,汰如寿宁兄弟,庸驽如郑国泰,已逐影寻声,抨击不遗余力。” 追本穷源 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出处:《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有华商发售。” 求大同,存小异 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出处:《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张什么毋什么的成语

36个毋字开头的成语及词语查 词毋望之祸, wú wàng zhī huò 指平白无故受到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1326330的灾祸或损害。同“无妄之祸”。毋已, wú yǐ 基本解释(1).不得;不能。(2).不休止。《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岁修增而毋已,时修增而毋已,福及孙子。”毋我, wú wǒ 基本解释谓无私见,不自以为是。《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 集解:“﹝ 孔子 ﹞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毋或, wú huò 基本解释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毋或如 东门遂 不听公命,杀适立庶。”《韩非子·有度》:“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毋乃, wú nǎi 基本解释(1).莫非;岂非。《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汉书·董仲舒传》:“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清 袁枚 《新齐谐·百四十村》:“ 周叟 颇喜饮,今不来卖薪,又不来称祝,毋乃病乎?”(2).犹无奈。 宋 赵时庚 《金漳兰谱·品兰高下》:“虽有不韪之谓,毋乃地迩而气殊,叶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 清 姜埰 《秋怀》诗:“君子守故辙,毋乃见者嗤。”毋盐, wú yán 基本解释复姓。 汉 有 毋盐氏 。见《汉书·货殖传》。一本作“ 无盐 ”。毋将, wú jiāng 基本解释复姓。 汉 有 毋将隆 。见《汉书》本传。英文翻译1.a surname毋害, wú hài 基本解释(1).不要损害。《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2).犹言无疵病。《汉书·萧何传》:“﹝ 萧何 ﹞以文毋害为 沛 主吏掾。” 杨树达 窥管:“‘文毋害’……盖言能为文书无疵病。”毋论, wú lùn 基本解释无论。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贯道堂文集>后》:“毋论所证古音确否,试问 高帝 讳‘邦’称‘国’,岂‘邦’‘国’古音同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毋论何人所有马匹,俱牵与能人骑坐。”《清史稿·刑法志二》:“流,遣毋论发配与否,俱应工作。”毋事, wú shì 基本解释(1).不事,不从事。《管子·八观》:“什一之师,什三毋事,则稼亡三之一。”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刘绩 曰:“谓兴师役一分,则相逮者众,而为三分,是十分中有三分不事农之人,而亡税三之一矣。”(2).犹无须。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以 少陵 之才,攻绝句即不能为 李 ,讵谓不若 摩诘 ,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毋庸置议, wú yōng zhì yì 毋:无:毋庸:不必,无须;置议:进行讨论。不需要讨论。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毋意, wú yì 基本解释不主观臆断。《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 集解:“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毋望, wú wàng 基本解释(1).不期而至,谓出乎意外或难以测度。《史记·春申君列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 张守节 正义:“无望谓不望而忽至也。”(2).不要指望。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河南妇死》:“ 钱唐 白湛渊 先生纪以诗曰:‘从军古云乐,获罪祷应难。毋望明珠复,夫求破镜完。’”毋需, wú xū 基本解释无须;不必。 许地山 《海世间》:“若说海里有神,你应当崇拜水,毋需再造其他的偶像。”毋寱毋喘, wú yì wú chuǎn 基本解释谓实事求是,理直气壮。寱,胡言呓语;喘,细气小声。 清 龚自珍 《尊史》:“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寱毋喘,自尊其心。”毋宁, wú nìng 不如与其固守,毋宁出击毋庸, wú yōng 无须毋庸讳言毋违, wú wéi 基本解释不得违误。旧时公文套语。《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即敦请该生即日束装赴院,以便考验,申奏朝庭,引见擢用,毋违,速速!”毋须, wú xū 基本解释无须,不必。 许地山 《空山灵雨·债》:“我觉得自从 俪儿 去世以后,你就比前格外客气。我劝你毋须如此,因为外人不知道都要怪我。”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春在人心,毋须广播消息。”毋庸置疑, wú yōng zhì yí 毋庸:无须,不必。指事实非常明显或理由非常充足,没有必要持怀疑态度。毋必, wú bì 基本解释(1).不持绝对的态度。谓能因时变通。《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 集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2).不必。《汉书·杜钦传》:“详择有行义之家,求淑女之质,毋必有色声音技能,为万世大法。”毋追, wú zhuī 基本解释亦作“ 毋追收 ”。 夏 代冠名。《礼记·郊特牲》:“毋追, 夏后氏 之道也。” 郑玄 注:“常所服以行道之冠也。”《后汉书·舆服志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所谓 夏 之毋追, 殷 之章甫者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毋追收, 夏 冠也。”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八》:“如冠服之度,求其行礼乐可也。 夏 之毋追, 殷 之章甫, 周 之委貌,其不同者也,而民之裋褐何必同?” 清 朱彝尊 以为 汉 武梁祠 碑 禹 像,其冠即《郊特牲》之毋追。见《曝书亭集》卷四七《汉武梁祠碑跋》。毋追收, wú zhuī shōu 基本解释见“ 毋追 ”。毋固, wú gù 基本解释(1).谓不可鄙野而不知礼。《礼记·曲礼上》:“将适舍,求毋固。” 孙希旦 集解:“固,谓鄙野而不达於礼……此言将适人之所居,凡事当求合礼,而不可失之鄙野。”(2).谓不固执拘泥。《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朱熹 集注:“固,执滞也。”毋车, wú chē 基本解释复姓。 汉 有 毋车伯奇 。见《通志·氏族五》。英文翻译1.a surname毋句, wú jù 基本解释传说中的古代造磬人。毋,也写作“无”。《世本·作篇》“ 无句 作磬” 汉 宋衷 注:“ 毋句 , 尧 臣也。”毋多, wú duō 基本解释谓不作他计。《战国策·秦策三》:“和不成,兵必出。 白起 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 赵 从;从,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封。” 鲍彪 注:“谓专志於和,毋他务也。”一说毋待战功。见 金其源 《读书管见·战国策·公不若毋多》。毋何, wú hé 基本解释犹言没有别的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南方卑溼,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参见“ 亡2何 ”。毋穷, wú qióng 基本解释畅行无阻。穷,止。《韩非子·功名》:“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若水之流,若舟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毋类, wú lèi 基本解释无遗类,无幸存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司马贞 索隐:“谓见诛灭无遗类。”毋容, wú róng 基本解释无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迅赴新任,毋容来京请训。”毋几, wú jǐ 基本解释没有希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吴起 ﹞使其妻织组而幅狭於度…… 吴子 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 吴子 ,为法者也。其为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几索入矣。’” 陈奇猷 集释:“几,盖谓希望其事之成功。”《史记·吕不韦列传》:“即大王薨, 安国君 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张守节 正义:“言 子楚 无望得为太子。”毋柰, wú nài 基本解释无奈。含有可惜之意。《汉书·直不疑传》:“ 不疑 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也!”毋度, wú dù 基本解释无度,没有节制。《管子·八观》:“侈之所生,生於毋度。”毋翼而飞, 详细解释词语解释wú yì ér fēi ㄨˊ ㄧˋ ㄦˊ ㄈㄟ毋翼而飞(毋翼而飞) 比喻传播之迅速。《战国策·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毋望之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