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地名的成语有哪些?
邯郸学步
黔驴技穷
暗度陈仓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带有地名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地名的成语有
蜀犬吠日
福如东海
长安米贵
不见泰山
虎落平阳
火烧赤壁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邯郸学步
高阳酒徒
洛阳纸贵
杞人忧天
带地名的成语
带地名的成语有:洛阳纸贵、逼上梁山、稳如泰山、暗度陈仓、邯郸学步。一: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 1. 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2.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译文:于是富贵之家的人相互争着传阅抄写,洛阳的纸张因为这个缘故变得昂贵。)3.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二:逼上梁山[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 1. 解释: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2.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3.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被迫反抗或采取不得已的行动三:稳如泰山[ wěn rú tài shān ] 1. 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2. 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译文: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四:暗度陈仓[ àn dù chén cāng ] 1. 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2. 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六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3.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五: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 1. 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2. 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译文: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的故事吗?不仅没有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关于地名的成语
我国浩瀚的成语中有许多包含有古代诸侯国名、山水湖泊名,她们或褒或贬,亦庄亦谐,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兹将此类成语摘录并注明其“原****地”。 赤县神州 古代我国的别称。 南州冠冕 南州:泛指古代我国南部地区。 五湖四海 五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中原逐鹿 中原:泛指我国中部地区。 虎踞龙盘 特指江苏南京城。 楚才晋用、四面楚歌楚:周朝国名,在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一带.晋:周朝国名,在今山西、河北南部及陕西中部、河南西北部一带。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蜀犬吠日陇:陇山,陕西、甘肃交界处。蜀:周朝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齐东野语 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一带。杞人忧天 杞: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杞县。秦晋之好 秦:周朝国名,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一带。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赵: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魏: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吴头楚尾、吴牛喘月、吴下阿蒙吴:周朝国名,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及淮河流域一带。夜郎自大 夜郎:汉代国名,在今贵州西部。自郐以下 郐: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密县东北。黔驴技穷 黔:贵州的古称。不能越雷池一步雷池:湖名,大雷水自湖北黄梅流经安徽宿松至望江积成的湖。逼上梁山 梁山:山名,在山东济宁市东北。庐山真面 庐山:山名,在江西九江市境内。绿林好汉 绿(lu)林:山名,在湖北当阳东北。南山可移、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终南、南山均指陕西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牛山灈灈 牛山:山名,在山东临淄境内。泰山压顶、安如泰山、稳如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山名,在山东泰安市境内。中流砥柱 砥柱:山名,河南三门峡东黄河激流中。暗度陈仓 陈仓:在陕西宝鸡市东。布鼓雷门 雷门:浙江绍兴古城门。合浦珠还 合浦:在广西合浦东北。邯郸学步 邯郸:在河北省南部。淮南鸡犬 淮南:在安徽省中部。蓝田生玉 蓝田: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鲁殿灵光 指山东曲阜境内的灵光殿。洛阳纸贵 洛阳:在河南省西部。平原督邮 平原:在山东德州南面。青州从事 青州:在山东淄博东面。桑间濮上 桑间:古代卫国地名。濮:濮水,在今河南北部。新亭对泣 新亭:在江苏南京境内。阳关大道 阳关:在甘肃敦煌西部。
含有地名的成语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拼音: tóng shān xī bēnɡ,luò zhōng dōng yìng 简拼: tsxy 解释: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成语故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僧人远公:‘《易》以什么为形体?’答曰:‘《易》以感知为形体。’殷说:‘铜山西崩,灵钟东应,就是《易》吗?’” 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说:“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就下诏问太史待诏王朔,王朔说恐怕有兵气。就问东方朔,朔说:“臣听说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来说,子母相感,山恐怕会有崩塌,所以钟会先鸣。《易》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这是非常准确的。这件事应该在五日内发生。’ 三天后,南郡太守上书说有山崩发生,波及二十余里。 后来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间彼此互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