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成语有哪些
1、色厉内荏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我啊!!!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与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1、东家之丘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后用以比喻就在身边的有名人物。晋﹒陈寿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现在的山东曲阜,就是他的故乡。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成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因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多尊孔,不但称他为“孔子”,还把他当作“圣人”。两千四百多年来,几乎人人都知道他。然而他在世的时候,倒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名气。据《孔子家语》说:当时,孔子的西邻,住着的一个人,却并不知道他这位东邻是个什么人物,他每次提到孔子的时候,总是毫不客气地直呼孔子的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2、以强凌弱 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出自《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孔子有位朋友叫柳下季,他的弟弟跖是战国初期奴隶起义的领袖,人称盗跖。有一次,孔子去找跖,想劝他别再为害天下。跖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话如顺从我心意就让你活命,如违逆我心意就让你死。”孔子说,跖足可以南面称王,但却被称为盗,应该以此为耻。听了这些话,跖非常生气,大声斥责孔子说:“不要拿名利引诱我,把我当做愚昧的人。”然后,话锋一转,跖又说:“自黄帝时起,就争斗不止,血战不停。尧和舜兴起后,又设立了百臣。商汤流放了他的国君,周武王杀死了商纣。从那以后,大家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侵略少数。所以自商汤、周武王开始,他们都已属于作乱的一类人了。现在,你却把文武那一套东西教给后世,蒙蔽天下之主,借以求得富贵。所以我认为,天下的盗贼都比不过你。为什么人们不叫你盗王,而偏叫我盗跖?”最后,跖说孔子所说的那些,都是他所不愿听的,并叫孔子立刻离开。孔子叹气说,自己这是自讨苦吃,摸老虎胡须还险些被老虎吃掉。3、鸣鼓而攻,成语,典出《论语·先进》。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后遂以"鸣鼓而攻"等比喻宣布罪状,加以谴责或讨伐。 亦省作" 鸣攻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4、发愤忘食: 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5、道听途说 狭义为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了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个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毛空说:“那可能是两只鸭子。”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毛空改口说:“那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那也可能是四只、八只、十只。”艾子当然还是无法相信。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还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而且还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是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都是我在路上听人家说的。”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道听途说”这一成语,原指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后来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6、不舍昼夜: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春秋时期,孔子在晚年常与他的弟子一起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在河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若有所思,孔子叹息光阴像河水一样不舍昼夜地不停地流逝。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珍惜光阴,刻苦求学,宣扬儒家文化。孔子感到十分欢欣7、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直率,喜欢弹瑟,不爱读书,孔子开导他,他决定认真读书与弹瑟。他弹瑟的声音充满杀气,孔子给予纠正并表扬他:“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已经有一定成就,但没到最高境界。”出于《论语》的还有很多,可以去阅读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见贤思齐、慎终追远、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怨天尤人等,嘿嘿。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是哪个
无孔不入,争先恐后……呵呵~开玩笑啦!与孔子有关的成语(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