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问答 > 正文

雷池成语 成语“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中的哪个“雷池”指的是什-搜狗问问

成语“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中的哪个“雷池”指的是什么

“不敢逾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出自晋·庾亮《报温峤书》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雷池在金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无过雷池一步”的意思是要温峤坐镇防地,别越过雷池到京战去。后用“不敢越雷池一步”未表示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和范围。东晋时,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信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位于哪个省?

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跃雷池一步',的成语我想很多人都听过.那你们又有多少知道这其中的典故

主体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10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面积100平方公里,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1621-1627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太平御览(六十五卷)》引《孝子传》:“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孟宗,又名孟仁,三国时的江夏(今湖北黄岗西北)人,曾在望江雷池地域任监鱼官《三国志·吴志》中亦有此记载。这就是说,最晚是在三国时期,就有雷池,并且设立了行政官员。这也就是说,在江淮这片土地上,早在1700多年前便已经有古雷池的存在。不敢越雷池一步

雷池有什么典故?

雷池 主体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10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面积100平方公里,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1621-1627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求一个有关庾亮的成语,不是不可越雷池一步。

不敢越雷池一步拼音:bù gǎn yuè léi chí yī bù 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池水源自大雷水,东入长江。 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是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多指保守、拘泥;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的,意思好似不准超越规定的范围,多指压制、束缚。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也做:不可越雷池一步。 《晋书·庾亮传》:“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引咎自责   发音 yǐn jiù zì zé   释义 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出处 《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 以上两个成语都与庾亮有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