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昂首挺胸 朝气蓬勃 踔厉风发 道貌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36138岸然 抖擞精神 斗志昂扬 精采秀发精神抖擞 精神焕发 炯炯有神 龙马精神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落落大方容光焕发 若无其事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态自若 生龙活虎 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仪表堂堂 龙行虎步 英姿飒爽 鹰扬虎视 雍容雅步 燕颔虎颈意气风发 抚掌大笑 捧腹大笑破涕为笑 哑然失笑 嫣然一笑 谈笑风声嘻皮笑脸 笑逐言开 胁肩谄笑 一颦一笑 顿口无言 沉默寡言 垂头丧气愁眉紧锁 愁眉苦脸 楚楚可怜 呆若木鸡 没精打采 少气无力 有气无力泥塑木雕 师老兵疲 心力交瘁 形容枯槁 无动于衷 缄口无言 勃然大怒横眉怒目 金刚怒目 病哭流涕 鬼哭狼嚎 鬼哭神号 嚎啕大哭 声泪俱下呼天抢地 泣下沾襟 啼饥号寒 涕零如雨 涕泗滂沱 矫揉造作 眉飞色舞眉来眼去 拿腔做势 忍俊不禁 睡眼惺忪 温情脉脉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喜出望外 喜笑颜开 喜形于色 仙风道骨 欣喜若狂 寻死觅活 泱泱大风悠然自得 仰首伸眉 义形于色 正襟危坐 雄赳赳,气昂昂 莞尔一笑成语: 嫣然一笑拼音: yān rán yī xiào解释: 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出处: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举例造句: 都只在嫣然一笑中,偷把幽情送。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拼音代码: yrrx近义词: 付之一笑、嫣然而笑、嫣然含笑反义词:郁郁寡欢、死气沉沉、唉声叹气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
描写神态的成语
描写神态的成语:全神贯注、笑逐颜开、眉飞色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33436舞、聚精会神、大惊失色。
1、全神贯注 [ quán shén guàn zhù ]
解释: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
释义:太多事情忙,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笑逐颜开 [ xiào zhú yán kāi ]
解释:解 释: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面笑容,非常高兴的样子。
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母亲方才转忧为喜;笑逐颜开道:‘亏得儿子峥嵘有日;奋发有时。’”
释义:母亲这才转忧为喜,笑容逐渐舒展开,说道:幸亏儿子卓越,不平凡,奋发图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3、眉飞色舞 [ méi fēi sè wǔ ]
解释: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五乡绅一听此言;不禁眉飞色舞。”
释义:乡绅一听到他这样说,抑制不住得意兴奋的样子。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得意的神态
4、聚精会神 [ jù jīng huì shén ]
解释: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出自: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释义:君臣协力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5、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自:《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释义:大臣们一听脸色都变了,不敢发布言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有:
一、付之一笑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6303737 [ fù zhī yī xiào ]
1.解释: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2.出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乃知朝士妄想,自古已然,可付一笑。”
3.示例:康有为两人去后,袁世凯犹是~,觉他们举动都不必理他。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十二回
二、义形于色 [ yì xíng yú sè ]
1.解释: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2.出自:《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3.示例:吴荪甫“~”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 ◎茅盾《子夜》五
三、勃然变色 [ bó rán biàn sè ]
1.解释: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2.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3.示例:重耳~,搁杯不饮。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四、楚楚可怜 [ chǔ chǔ kě lián ]
1.解释: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2.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之用耳。”
3.示例:偶抱恙,抱闲泄子诊视,虽云鬓蓬松,而意态幽闲,大有~之致。 ◎清·许豫《白门新柳记·补礼·喜龄》
五、惊恐万状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1.解释: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2.出自: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3.示例:大家定睛看时,原来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敌袭来,~地向南飞去。 ◎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
形容人的神态成语有哪些
形容人的神态成语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36664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一、大惊小怪解释: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出自:兄弟,休要大惊小怪的,则他便是杨衙内,是个有权有势的的。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否定句中近义词少见多怪、见怪不怪、失惊倒怪、小题大做、小题大作、神经过敏、蜀犬吠日反义词不足为奇、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行若无事二、大惊失色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出自: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 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近义词怛然失色、瞠目而视、胆战心惊、心惊胆战、心惊肉跳、面如土色、惊魂未定、大吃一惊反义词若无其事、满不在乎、从容不迫、泰然自若、面不改色、不动声色、面不改容三、从容不迫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出自: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 巴金《家》十五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举止不慌近义词从容自如、大义凛然、处之袒然、成竹在胸、慢条斯理、神色自诺反义词心乱如麻、不知所措、张皇失措、匆匆忙忙、措手不及、七手八脚、大惊失色四、毛骨悚然解释: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释义:秦王听说了这件事情,觉得十分恐惧。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近义词胆寒发竖、胆战心惊、不寒而栗、惊心动魄、骨寒毛竖、毛骨竦然、心惊肉跳、毛发耸然、毛骨耸然、心惊胆跳反义词镇定自若、无所畏惧、面不改容、面无惧色五、六神无主解释: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出自:那里我这个人六神无主,失张失智的。 朱自清《笑的历史·笑的历史》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心惊胆落、魂不守舍、魂不附体、六畜不安、黯然销魂反义词镇静自若、若无其事、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泰然处之、处之泰然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有哪些?
横眉2113怒目、鼓眼努睛、横眉怒视、怒5261目而视、发4102指眦裂。一、横眉怒目白话1653释义:怒视的样内子。多用来形容容强横或强硬的神情。朝代:清代作者:文康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翻译:早上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二、鼓眼努睛白话释义:眼睛张大、凸起的样子。指使眼色。朝代:近代作者:周立波出处:《山乡巨变》上七:“他鼓眼努睛,对她这样说。”三、横眉怒视白话释义: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朝代:近代作者:师飙出处:《金戈铁马少年时》第五章;“一个个横眉怒视,杀气逼人。”翻译:一个个横眉怒看,杀气逼人。四、怒目而视白话释义: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朝代:明作者:施耐庵出处:《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翻译:林冲、杨志发怒眼睛看。有打算要发作的脸色。五、发指眦裂白话释义:发指:头发直竖;眦裂:眼眶裂开。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朝代:西汉作者:司马迁出处:《史记·项羽本记》:“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翻译: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