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头条 > 正文

农业的成语 有关农业的成语

有关农业的成语

1、五谷丰登[wǔ gǔ fēng dēng]出处:《六韬·龙韬》:“战胜于外;功立于内;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定。”译文:战胜在外;建立在里面;老百姓高兴;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家安定。释义: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2、风调雨顺[fēng tiáo yǔ shùn]出处:《旧唐书·礼仪志一》引《六韬》:“既而克殷,风调雨顺。”译文:不久攻克殷,风雨及时适宜。释义: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3、六畜兴旺[liù chù xīng wàng]释义: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4、耕耘树艺[gēng yún shù yì]出处:《荀子·子道》:“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身。”译文: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耕耘种植,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以保养自己的身体。释义: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5、收之桑榆[shōu zhī sāng yú]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译文:虽然开始在回溪阪,最终能够发挥在黾池,可以说是失之东隅,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释义: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 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形容农业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农业的成语:五谷丰登麦秀两歧不稼不穑精耕细作岁稔年丰拽耙扶犁 春耕秋实

和农业有关的成语

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出处:《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背本趋末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出处:《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比年不登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亦作“比岁不登”。出处:《晋书·傅玄传》:“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比岁不登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出处:《汉书·成帝纪》:“关东比岁不登,吏民以义收食贫民、人谷物助县官赈赡者,已赐直。”不稼不穑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出处:《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崇本抑末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出处:《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出处:《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服田力穑服:从事;穑:收获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出处:《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耕耘树艺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出处:《荀子·子道》:“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身

描述农业的成语

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出处:《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背本趋末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出处:《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比年不登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亦作“比岁不登”。出处:《晋书·傅玄传》:“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比岁不登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出处:《汉书·成帝纪》:“关东比岁不登,吏民以义收食贫民、人谷物助县官赈赡者,已赐直。”不稼不穑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出处:《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崇本抑末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出处:《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出处:《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服田力穑服:从事;穑:收获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出处:《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耕耘树艺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出处:《荀子·子道》:“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身。”国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出处: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麦穗两歧一根麦长两个穗。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出处:《后汉书·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麦秀两岐岐,同“歧”。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同“麦秀两歧”。麦秀两歧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卖刀买犊刀:武器;犊:牛犊。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出处:唐·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诗:“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民安国泰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民安物阜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出处: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民康物阜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出处: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出处:《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抱朴子·极言》:“千仓万箱,百一耕所得。”强本节用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出处:《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去末归本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出处:《后汉书·章帝本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诚欲元元去末归本。”穰穰满家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出处:《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十风五雨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出处: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十雨五风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出处:前蜀·杜光庭《画五岳诸神醮词》:“上扶邦国,傍祐黎元。调十雨五风以登稼穑,普九州六合以致雍熙。”时和年丰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处:《诗经·小雅·华疏》:“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时和岁丰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出处: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时和岁稔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岁比不登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同“比年不登”。出处:《汉书·严助传》:“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岁丰年稔稔:庄稼成熟。指农业丰收。亦作“岁稔年丰”。出处:唐·陆长源《上宰相书》:“今岁丰年稔,谷贱伤农。诚宜出价以敛籴,实太仓之储。”岁稔年丰稔:庄稼成熟。指农业丰收。同“岁丰年稔”。出处:明·无名氏《十样锦》第四折:“今日个君圣臣贤治,化育的岁稔年丰快。”涂歌里咏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同“涂歌邑诵”。涂歌邑诵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出处:《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五谷丰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同“五谷丰登”。务本抑末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出处:《汉书·郑弘传》:“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祥风时雨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雨顺风调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出处:《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拽耙扶犁从事农业活动,以种田为业。出处:《孤本元明杂剧·东平府》第二折:“哥哥!你倒好拽耙扶犁,怎生打的他来?”瑞雪兆丰年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出处: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关于农业的成语

五谷丰登 精耕细作 瑞雪兆丰年 耕耘树艺 春生夏长 穰穰满家 麦秀两歧

形容农业 成语

精耕细作 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强本节用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去末归本 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

比年不登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亦作“比岁不登”。

比岁不登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

崇本抑末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卖刀买犊 刀:武器;犊:牛犊。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岁比不登 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同“比年不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