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蔺相如的成语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临危不惧、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扩展资料:
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
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从此“相邦”称为“相国”,简称为“相”。
《荀子·王霸》中说,相国是“百官之长”。在当时,相是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是国王的辅弼,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蔺相如
和蔺相如是有关的成语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功、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将相和、怒发冲冠价值连城:“价值连城”一语,出自《韩非子·和氏》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秦昭襄王原以15城换取“和氏之璧”因此便形成了“价值连城”这样一条成语。 “和氏璧”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一名樵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位樵夫,名叫卞和,他不仅年轻力壮,还有着高超的识玉眼力。一天,卞和在荆山打柴时,发现了一块玉璞。他想,国库里缺少宝玉,整个国家就空然如洗,为此,堂堂楚国,常常受到列国诸侯的鄙视。那么,我何不把拾来的玉璞献给社稷? 他进献的国君是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非但不奖赏卞和,还说卞和以石充玉欺骗君王,当即砍下了卞和的一只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进殿献宝,谁知,由于鉴玉官从中作梗,二次献宝又没成功。这次卞和又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虽然失去了双脚,但卞和献宝之心仍未泯灭.当武王暴死文王继位后,卞和再次踏上了去往郢都的路途。 楚文王果然是位有道明君,具有识玉的慧眼,当卞和献上玉璞之后,他一眼便认定这是块珍宝。经人略加琢磨,玉璞便宝光四射,美妙无比。 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三番两次冒死献宝壮举,遂将这块珍宝命名“和氏之璧”。 后来,这块“和氏之璧”几经流传,落到了赵惠文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想要这“和氏之璧”,便差人下书,愿以15城作为代价来换取和氏璧。这样,和氏璧的价值便昂贵起来。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还给别人 渑池之功: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刎颈之交:成语解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出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例句〗~,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近义〗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使用〗常用 〖歇后〗 〖谜面〗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和“蔺相如”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和“蔺相如”有关的成语有: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功、负荆请罪、
描写蔺相如的成语
价值连城——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意以十五城请易璧。完璧归赵——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怒发冲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泰王曰……肉袒负荆(负荆请罪)——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刎颈之交——(廉颇)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马蓬(欢)为刎颈之交。
有关蔺相如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82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宝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含有宝玉的石块),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成了这块宝玉的新主人后,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赵廷入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秦廷智变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璧,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璧.
关于蔺相如的成语
机智勇敢,聪明睿智,临危不惧,宽宏大量,顾全大局价值连城——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意以十五城请易璧.完璧归赵——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怒发冲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泰王曰……肉袒负荆(负荆请罪)——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刎颈之交——(廉颇)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马蓬(欢)为刎颈之交.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渑池之功——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就这几个了,第一行是形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