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头条 > 正文

与清明节的成语 与清明节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与清明节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与清明节有关的成语“政通人和”“人面桃花”,“政通人和”出自《岳阳楼记》,范仲淹开篇写道:“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就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用以形容形势稳定,人民安乐。清明不单是节气和节日,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是指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人面桃花”,比喻人像桃花一样易谢,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男子追念的情形;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或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清明节的成语

1、九原可作

释义: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2、墓木已拱

释义: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3、一抔黄土

释义: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4、冢中枯骨

释义: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5、自掘坟墓

释义: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6、柴毁灭性

释义: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7、哀鸿遍野

释义: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难民之悲惨景象。

8、悲痛欲绝

释义: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或成语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如下: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破阵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3、《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有关清明节习俗的四字词语。最好是成语。急!

形容清明扫墓时的成语:扫墓望丧、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入骨相思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成语:政通人和

写扫墓时心情的四字成语大全:泣不成声、悲痛欲绝、闷闷不乐、愁眉不展、悲痛欲绝、伤心欲绝、愁眉苦脸、风木含悲、透骨酸心、百苦难咽、伤心欲绝、愁绪万千、触景生情、思绪万千、肝肠寸断、生死离别、哀鸿遍野、悲痛欲绝、悲天悯人

形容踏青的成语:春风得意、春风和煦、春风轻拂、春风瑞雪、春山如笑、春色迷人、春色正浓、春江如练、春山如妆、春和景明、春景优美、春燕回巢、春满人间、春露秋霜、春种秋收、春暖花开、满园春色、百草萌动、百草权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百花盛开、春回地暖、天加地转、冰雪消融、冰融雪消、冰消雪化、冰消雪融、天地回转

清明节的四字成语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节。元宵,指元宵节。全句比喻天天都像过节一样,生活豪奢,无节制的寻欢作乐。 2、井井有条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这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崔护,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官岭南节度使。《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关于他作此诗的故事:崔护在中进士前的某年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看见一座桃花盛开的农庄,他上前去叩庄院的大门,想要讨杯水酒来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艳如桃花的女子开门接待。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情不自禁地前往寻访那位女子。桃花依旧,但大门深锁,芳踪杳然。崔护失望之余,在门扉题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记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后来「人面桃花」演变为成语,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外,也被用来形容景色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伤。 4、大力将军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节去野寺饮酒,见殿前有个古钟,能装两石多的东西,可是古钟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来的。从下面向里窥视,见里面有个竹筐,不知装的是什么。让几个人帮忙,想掀开古钟来看看,却无法移动一点。伊璜更加惊讶,决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会,有个乞儿进来,带着要来的食物。只见他用一只手提起古钟,一只手把食物放进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钟离去,不久乞儿又来,从古钟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轻松的如同打开箱子。大家都很惊讶。伊璜问:“你这样有本事,为什么要行乞呢?”回答说:“我吃的多,没有人雇我。” 伊璜劝他去投军,乞儿担心没有门路。伊璜于是带他回家,给他饱饭吃,估计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饭。给他换了衣服鞋袜,送他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十几年后,查伊璜有个子侄在闽南当县令,忽然有个叫吴六一的将军前来拜见。攀谈间,问:“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说:“是我叔父。他与将军有旧吗?”说:“是我的老师。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见上一面。”那个子侄胡乱答应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贤,怎么会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来了,告诉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没有记忆。因为对方问讯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会。将军疾出,到大门外来迎接。伊璜仔细看,素昧平生,怀疑将军搞错了。但是将军态度越发恭敬,打发走了别的客人,连请伊璜进了三四重门,看见有女子往来,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军作揖,请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来朝服,将军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干什么。数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军以参见父君的大礼向他朝拜。伊璜大惊,更加不解。将军换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记得那个举钟的乞儿了吗?” 后来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场文字狱)中受株连,被收监,最终能够得以幸免,都是因为将军出的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