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头条 > 正文

家庭的家成语 描写家庭温馨的成语

描写家庭温馨的成语

描写家庭温馨的成语:宜室宜家、琴瑟和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相濡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6306561以沫。1、宜室宜家基本意思是和睦。 家庭和顺,夫妇和睦。旧时常用以贺人结婚。示例:《牡丹亭》明·汤显祖 第七出:“有风有化,宜室宜家”。2、琴瑟和好意思是比喻夫妇情深和美。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孙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两女,十余年从无角口之事。3、丰衣足食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示例:《毛泽东选集·组织起来》: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 4、安居乐业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示例:《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5、相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示例:《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说泉水干了,鱼的身体处于干涸的陆地上,如果要保持其外相(鱼相),就要”呴以湿,濡以沫”,不如把它们放到江里湖里。这样就可以忘掉他们的外相。(同样的道理)与其赞誉尧和不认可桀,不如都忘了把他们都化作“道”。

有关于家庭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于家庭复的成语有:骨制肉至亲、2113骨肉相连、寸草春晖5261、天伦之乐、情同骨4102肉。

形容家庭和睦的成语

成语有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46366:其乐融融、父慈子孝、天伦之乐、和睦相处、宜室宜家。一、其乐融融 [ qí lè róng róng ]解释:融融,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其乐融融,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译文: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二、父慈子孝 [ fù cí zǐ xiào ]解释: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出自:春秋·孔子《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译文:什么叫做人的义理?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善良,兄弟敬爱,丈夫守义,妻子服从,长辈慈惠,晚辈孝顺,国君仁爱,臣子忠贞。三、天伦之乐 [ tiān lún zhī lè ]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译文: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四、和睦相处 [ hé mù xiāng chǔ ]解释:彼此和好地相处。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译文: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序天伦乐事。五、宜室宜家 [ yí shì yí jiā ]解释: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出自:先秦·佚名《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译文: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有关于家庭的成语

关于家庭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53761的成语 :舐犊情深、骨肉至亲、骨肉相连、寸草春晖、天伦之乐、情同骨肉、手足之情、范张鸡黍、情投意合、莫逆之交、刎颈之交安家立业 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出处:染斌《红旗谱》第一卷:“你们父子帮助我安家立业,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盎盂相击 比喻一家人争吵。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只就他夫妻三个这番外面情形讲,此后自然该益发合成一片性情,加上几分伉俪,把午间那番盎盂相击化得水乳无痕。” 盎盂相敲 比喻一家人争吵。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为,无所涉于父母。” 败国丧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出处:《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者也。” 败国亡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出处:参见“败国丧家”。 彩衣娱亲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称家有无 称:适合,相符。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符。指办理婚、丧等事不可过奢或过俭。 出处:《礼记·檀弓上》:“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无)。’” 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发家致富 发展家业,使家庭变得富裕起来。 出处: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这个村子里的‘大能人’,更关心的却是个人的发家致富。” 分房减口 指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为这六料不收,上司言语,着俺分房减口。兄弟你守着祖业,俺两口儿到他邦外府,赶熟去来。” 分身减口 指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同“分房减口”。 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今有迫于人口多者,每有分身减口之语。”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妇姑勃溪 妇姑:儿媳和婆婆;勃溪:家庭争吵。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后也比喻内部争斗。 出处:《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改换家门 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出处: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若到阵上一战成功,但得一官半职,改换家门,可也母亲训子有功也。” 改换门闾 闾:里巷的门。改变门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六出:“一意要读诗书,一身望改换门闾。”元·高明《琵琶记》第四出:“[外怒介]畜生,我教你去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许多说话。” 改换门楣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改变门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出处:明·宋应星《风俗议》:“为士者,日思居官清要,而畎亩庶人,日督其稚顽子弟儒冠儒服,梦想科第,改换门楣。” 国尔忘家 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出处:《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国破家亡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晋·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鸡骨支床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家败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家长礼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同“家长里短”。 出处:《西游记》第四二回:“他问我甚么家长礼短,少米无柴的话说,我也好信口捏脓答他。” 家长里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这一关了门,他再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我对不来,却不弄走了风,被他拿住?” 家常茶饭 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出处:宋·朱熹《答高应朝书》:“若一向只如此说,而不孝以日用平常意思,涵养玩索功夫,即恐学者将此家常茶饭,做个怪异特底事看了。” 家常里短 犹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出处:老舍《全家福》第三幕:“今天是星期天,咱们就作为是坐在茶馆,谈谈家常里短,请把事情告诉我吧!” 家道从容 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常说有个旧仆金荣,乃是信义的人,现居镇江吕城,以耕种为业,家道从容。” 家道消乏 家道:家境,家庭经济情况。消乏:贫困,空乏。家境贫寒,经济空乏。 家道小康 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家破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家破身亡 家庭毁灭,自身死亡。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身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家散人亡 家庭破产,家人死散。同“家破人亡”。 出处:明·华阳散人《鸳鸯针》第四回:“谋为举人急些也罢,若进士就迟一科也得,何必恁急急倾一家、补一家的?萧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我却比他还便宜两个人。” 家亡国破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晋·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老莱娱亲 表示孝顺父母。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门庭赫奕 门庭:指家庭社会地位。赫奕:盛大。形容人地位、名声显赫。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逆臣贼子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晋书·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逆子贼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破国亡家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唐·汪遵《咏酒二首》诗:“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 破家亡国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唐·杜牧《隋苑(红霞一抹广陵春)》诗:“却笑丘墟隋炀帝,破家亡国誊谁人?” 破家为国 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齐家治国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出处:《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人亡家破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出处:《晋书·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温枕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身家性命 身家:本人和家庭。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八回:“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书香门户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沙汀《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 书香人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书香世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天伦之乐 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亡国破家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帷薄不修 帐薄:帐幔和帘子,古代用以障隔内外;修:整饬。男女不分,内外杂沓。指家庭生活淫乱。 出处:渴求以·贾谊《新书·阶级》:“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来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 乌鸟私情 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阋墙谇帚 指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谇帚,指妇女吵骂。 鸮鸟生翼 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小康之家 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三回:“小康之家,就看得赌具是解闷的要紧东西。”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处:《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兴家立业 建设家庭,创立事业。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二回:“纵不能兴家立业,也不至弃田荡产。”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于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 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人命关天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于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 衣冠枭獍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宜家宜室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宜室宜家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移孝为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出处:语出《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移孝作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出处: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子孝父慈 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尽之理。” 自立门户 指单独成立家庭。也指学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现也指离开某一集体,自己另搞一套。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 将门无犬子 将门:将、相的家庭。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不会有庸才俗辈。 东风压倒西风 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出处: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盆朝天,碗朝地 形容家庭中杂乱无条理。 出处:老舍《方珍珠》第四幕:“她们都疯了,我还没疯!看,这里盆朝天碗朝地,没人管。火灭了,开水没有一点,我连碗热茶都喝不到嘴!” 清官难断家务事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形容家庭或者家人的成语有什么

安家bai立业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du也指长期在zhi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dao出处:染斌《红旗谱内》第一卷容:“你们父子帮助我安家立业,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作谓语、定语、状语;多指在一地长期生活盎盂相击比喻一家人争吵。—— 关于家庭的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只就他夫妻三个这番外面情形讲,此后自然该益发合成一片性情,加上几分伉俪,把午间那番盎盂相击化得水乳无痕。” 作谓语;指家庭纠纷盎盂相敲比喻一家人争吵。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为,无所涉于父母。” 作谓语;指家庭纠纷发家致富发展家业,使家庭变得富裕起来。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兴家立业、一家之计、宜家宜室、子孝父慈

关于家庭和睦的成语

阖家美满 夫妻之间:琴瑟和谐 秦晋之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3663531好 伉俪情深 就叫宜家居吧。一语双关,既套用了《诗经》中的典故,家居又和家俱谐音。我认为不错呢。你看呢? 1 伯埙仲篪 bó xūn zhòng chí 成语典故: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2 和睦相处 hé mù xiāng chǔ 成语典故: 彼此和好地相处。 成语出处: 例句: 邻里之间应当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3 和气致祥 hé qì zhì xiáng 成语典故: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成语出处: 《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例句: 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荆又活转过来,岂不是“和气致祥”的明验吗?(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 4 讲信修睦 jiǎng xìn xiū mù 成语典故: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成语出处: 《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 如埙如箎 rú xūn rú chí 成语典故: 埙:古时用土制成的乐器;箎:古时用竹管制成的乐器。象埙、箎的乐音一般和谐。比喻兄弟和睦。 成语出处: 《诗·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埙如箎。” 6 笙磬同音 shēng qìng tóng yīn 成语典故: 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7 埙篪相和 xūn chí xiāng hè 成语典故: 旧时比喻兄弟和睦。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8 宜家宜室 yí jiā yí shì 成语典故: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成语出处: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9 宜室宜家 yí shì yí jiā 成语典故: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成语出处: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例句: 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 10 其他_ 和睦\和美 家和万事兴 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唱妇随 天伦共享 天伦之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