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的成语有哪些
好色之徒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63662、亡命之徒、市井之徒、好事之徒、宵小之徒一、好色之徒 [ hào sè zhī tú ] 解释:喜欢女色、玩弄女性之人。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翻译:我没看到好德;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啊。二、亡命之徒 [ wáng mìng zhī tú ] 解释: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三、市井之徒 [ shì jǐng zhī tú ] 解释: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出自:春秋.管子《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翻译:做生意必须到市场。四、好事之徒 [ hào shì zhī tú ] 解释: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出自: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可是中国真也还有好事之徒,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岁小农居”这洋楼底下去请教他了。 五、宵小之徒 [ xiāo xiǎo zhī tú ] 解释:现在泛指坏人。出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宵小得志,正士灰心。”翻译:小人得势,正直的人灰心。
徒的的成语有哪些
徒子徒孙、徒有虚名、徒劳无功、好色之徒、名师出高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居徒四壁、耳食之徒、徒托空言、饕餮之徒、
带"徒"字的成语有哪些?
徒有虚名 好色之徒 徒劳无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4功 家徒四壁 徒读父书
耳食之徒 实繁有徒 居徒四壁 饕餮之徒 无赖之徒
徒乱人意 马齿徒增 往返徒劳 徒有其表 不逞之徒
带有徒字的成语
徒子徒孙、徒有虚名、好色之徒、名师出高徒、徒劳无功、
关于徒字的成语
好色之徒实繁有徒实蕃有徒室徒四壁家徒四壁家徒壁立市井之徒往返徒劳徒乱人意徒劳往返徒劳无功徒劳无益徒子徒孙
形容徒弟的成语
得意门生 得意: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23661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他虽然和咱们满州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他待我也实在亲热,那个人将来不可限量。” 封胡羯末 均为兄弟的小名: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川。后用以称美兄弟子侄之辞。 出处:《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高足弟子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骨肉离散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出处:《诗经·唐风·杕杜》小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骨肉团圆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指亲人离而复聚。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待他长大成人后,须教骨肉再团圆。” 梨园弟子 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三盈三虚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善财难舍 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 私淑弟子 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薪尽火传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出处:《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亦借 出处:《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出处:《后汉书·儒林传序》:“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