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头条 > 正文

带莫将的成语 什么什么什么为成语

什么什么什么为成语

国以民为本,2113民以食为天

拼音5261: guó yǐ4102 mín wéi běn,mín yǐ shí wéi tiān

解1653释回: 本:事物的答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条件。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

出处: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举例造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况在战争日,粮食更居先。 董必武《挽沈骊英女士》

拼音代码: gymt

用法: 作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带有禅意的成语

有禅意的四个字成语 禅世雕龙、 鬓丝禅榻、 禅絮沾泥、 佛性禅心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23535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辩才无阂 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成佛作祖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返照回光 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门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诃佛骂祖 佛教语,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截铁斩钉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同“斩钉截铁”。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六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趣轮回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中《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认鸡作凤 佛教语。指认凡庸为珍贵。 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认影为头 佛教语。指认虚作实。 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万劫不复 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无相无作 ①佛教语。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现身说法 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香象绝流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香象渡河”。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处: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心无挂碍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出处: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 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切众生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出处:《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因果报应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怨家债主 佛教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出处:唐·孔思义《造像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 兆载永劫 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出处:《无量寿经》卷上:“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亦借 出处:《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十八层地狱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一棒一条痕 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出处:《朱子语类》:“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求带[墨]字的成语和诗句

  笔饱墨酣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  笔歌墨舞指文笔奇妙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26661精采。  笔酣墨饱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笔精墨妙笔触精到,着墨巧妙。形容书法、绘画、诗文等的技法巧妙,笔意精微。  不拘绳墨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  笔墨官司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笔墨横姿指书画诗文美妙多姿。  笔墨之林斯文萃集的地方。  笔墨纸砚指书写工具。  笔老墨秀指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  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着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笔诛墨伐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  才墨之薮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词人墨客墨客:文人。泛指风雅的文人。  粗通文墨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大处落墨落墨:落笔。原指画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  大处着墨原指画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  蹈矩践墨指遵守规矩。同“蹈矩循规”。  断墨残楮指残缺不全的典籍。  断纸余墨断、馀:残存的。零星或残存的墨迹。  断纸馀墨零星或残存的墨迹。  短章醉墨短章:指篇幅较短的诗文篇章。指酒后信笔所写的简短文字。  粉白墨黑以粉傅面、以黛画眉。谓女子修饰容颜。同“粉白黛黑”。  浮笔浪墨指多馀累赘的文字。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斧钺刀墨斧钺:古代军法用来杀人的斧子,泛指刑罚中的杀戮;刀墨:指黥刑,泛指罪犯。对罪犯施以刑罚。  规矩绳墨规矩:画圆、方的工具;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规绳矩墨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同“规矩绳墨”。  含毫吮墨毫:毛笔的笔尖;含毫:将笔尖含在口中,指以口润笔;吮墨:以口吸吮墨汁。形容构思作品或准备写作。也指凝神遐想,进行写作。  画疆墨守比喻树立门户或固守门户之见。  翰林子墨后因以“翰林子墨”泛指辞人墨客。 按,翰林子墨之文章,指诗赋而言。  怀铅吮墨怀铅:带着铅粉笔,以备涂改;吮墨:用口含毛笔尖。形容写作时构思的举动和神态。  行数墨寻行数:一行行地读;墨寻: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黑天墨地谓漆黑一团。同“黑天摸地”。  金壶墨汁指极其珍贵罕见的书画用品。  嚼墨喷纸本是传说,后形容人能写文章。  践墨随敌践:履行,实行;墨:绳墨,指计划;随:顺应。根据敌情的变化,来实施计划。  简墨尊俎谓文墨交往,宴饮游从。  近朱近墨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孔席墨突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墨绖从戎墨:黑色;绖:古时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从戎:从军。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墨迹未干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墨客骚人墨客:文人;骚人:诗人。泛指文人。  磨墨濡毫濡:湿;毫:毛笔。磨好墨,把毛笔润湿。指动手写文章。  磨墨吮毫毫:毛笔。磨好墨,把毛笔润湿。指动手写文章。  墨守成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同“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墨突不黔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墨鱼自蔽墨鱼体内有似墨的一种汁,遇到危险时就放出墨汁,巧妙地使自己隐蔽起来。比喻自觉地隐蔽自己,不使暴露。  墨子泣丝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墨债山积山积:堆积如山。比喻由于书法好,求写字的人很多,应付不过来而欠下债。  墨汁未干写字的墨汁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墨丈寻常古代重量单位,1墨=5尺,1丈=2墨;1寻=8尺,1常=2寻。比喻不太长的距离。  浪费笔墨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过于繁琐。  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两眼墨黑比喻十分陌生。  欧风墨雨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输攻墨守输:公输般,即战国时期有名木匠“鲁般”;墨:墨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比喻攻守双方力量相仿,各显神通。  舐毫吮墨舐毫:以舌舔毛笔的笔尖;吮墨:以口吮吸毛笔上的墨。指写诗作文或绘画等。  吮墨舐毫吮墨:以口吮吸毛笔上的墨;舐毫:以舌舔毛笔的笔尖。指写诗作文或绘画等。  数墨寻行数墨:一字字地读;寻行:一行行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绳墨之言可作为准绳、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论。  骚人墨客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骚人墨士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骚翁墨客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屠毒笔墨用笔墨毒害人。比喻内容不好的书。  贪墨败度贪图财利,败坏法度。  贪墨成风墨:不洁;贪墨:官吏受贿。官吏贪污受贿的风气盛行。形容吏治腐败。  调墨弄笔指玩弄文字技巧。  贪墨之风贪墨:贪财。贪图财利的风气。形容吏治腐败。  脱靴磨墨指极力侍侯与讨好文人。  枉墨矫绳比喻违背准绳、准则。  舞弄文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乌漆墨黑乌黑,深黑。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墨士泛指文人、文士。  舞文弄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寻行数墨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循行数墨循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只会诵读文句,而不能理解义理。也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惜墨若金惜:爱惜。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  惜墨如金惜:爱惜。爱惜墨就象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形之笔墨形:描写。用笔墨把它写出来。  形诸笔墨形:描写;诸:“之于”的合音。用笔墨把它写出来。  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水。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引绳切墨木工拉墨线裁直。用以比喻刚直不阿。  引绳削墨指木工弹拉墨线后据以锯削。比喻恪守、拘泥于成法。  游戏笔墨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  游戏翰墨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同“游戏笔墨”。  溢于楮墨之表楮墨:纸墨。诗文、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超出纸墨之外。  醉墨淋漓淋漓:充盛、酣畅的样子。乘着酒兴挥毫泼墨。常用以形容行文作画挥洒自如,笔意酣畅。  朱墨烂然朱墨:朱笔和墨笔;烂然:光明的样子。形容读书勒奋  纸田墨稼墨:笔墨;稼:庄稼。把纸当作田地,把书写当作种庄稼。比喻从事写作。  、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霜豪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木落多诗藁,山枯见墨烟。  长短作新语,墨纸似鸦浓。  月侧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君诗秀色雨园葱。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莫将社燕等秋鸿。处处春山翠重。  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  人物满东瓯。别我江心识俊游。北尽平芜南似画,中流。  谁系龙骧万斛舟。去去几时休。犹自潮上更来头。  醉墨淋漓人感旧,离愁。一夜西风似夏不。  米芾《淡墨诗帖》  淡 墨 秋 山 尽 远 天  暮 霞 还 照 紫 添 烟  故 人 好 在 重 携 手  不 到 平 山 谩 五 年  龚自珍  霜豪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墨梅>王冕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禅意的成语有哪些

有禅意的四个字成语 禅世雕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23535龙、 鬓丝禅榻、 禅絮沾泥、 佛性禅心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辩才无阂 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成佛作祖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返照回光 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门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诃佛骂祖 佛教语,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截铁斩钉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同“斩钉截铁”。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六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趣轮回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中《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认鸡作凤 佛教语。指认凡庸为珍贵。 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认影为头 佛教语。指认虚作实。 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万劫不复 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无相无作 ①佛教语。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现身说法 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香象绝流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香象渡河”。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处: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心无挂碍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出处: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 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切众生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出处:《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因果报应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怨家债主 佛教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出处:唐·孔思义《造像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 兆载永劫 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出处:《无量寿经》卷上:“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亦借 出处:《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十八层地狱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一棒一条痕 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出处:《朱子语类》:“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求助zhen jing在一起的成语

惊世震俗 枕经籍书 zhěn jīng jí shū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真金烈火 zhēn jīn liè huǒ 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烧。比喻保持英雄本色不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