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补缺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补缺的成语有:
举偏补弊读音:jǔ piān bǔ bì释义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96334:弊:弊端,毛病。指出偏差疏漏,补救缺点错误。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也。”
断长补短读音:duàn chāng bǔ duǎn释义: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出处:《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
示例:唐·元稹《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军节度使制》:“断长补短,方数千里,皆尔伯仲,又何加焉!”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学习等
补漏订讹读音:bǔ lòu dìng é
释义:补:补充,填满;讹:错误。补充缺漏,订正错误。
出处:清·叶廷琯《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王板《史记》之外,并博考他书所引,为之补漏订讹,手钞成帖。”
亡羊补牢读音:wáng yáng bǔ láo释义: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造句:他们单位昨天发生失盗后,领导立即亡羊补牢,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救过补阙 读音:jiù guò bǔ quē
释义:阙:同“缺”,不足,缺点。挽救过错,弥补不足。
出处:《晋书·潘岳传》:“故箴规之兴,将以救过补阙,然犹依违讽喻,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补上落下的成语意思
不上2113不下上不去,下不来。5261形容进退两难。4102谄上欺下1653谄:讨好,奉承;欺回:欺压。讨好上司答,欺压下级。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附上罔下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骗;下:臣下。亲附君王,欺骗臣下。冠上履下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凌上虐下凌:欺负。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瞒上欺下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欺上瞒下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欺上罔下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七上八下形容心里慌乱不安。头上末下第一次,初次。
表示落后的成语有哪些?
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23535指守旧不知变革。 出处: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安常习故 习:习惯;故:旧例。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 出处:宋·刘挈《论人才》:“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 保残守缺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出处:《汉书·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抱残守缺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抱残守阙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笨鸟先飞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闭关自守 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事则民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则民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 变醨养瘠 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公所到处,便能变醨养瘠,元气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辙。”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不入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不识时务 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处:《后汉书·张霸传》:“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不晓世务 不知晓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处:《宋史·王安石传》:“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搀前落后 抢前落后,不整肃。 出处:《红楼梦》第九九回:“贾政便也生气,说:‘往常还好,怎么今日不齐集至此?’抬头看那执事,却是搀前落后。”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同“守株待兔”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序》:“刻舟求剑,体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宁远。” 蹈常袭故 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袭:沿袭;故:老办法。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尚书)叙录》:“学者蹈常袭故,漫不复有所寻者。” 蹈袭前人 蹈袭:因袭,沿用。因袭前人,缺乏创新。 出处:《宋史·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耳目闭塞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封己守残 指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出处: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言理学者……薄文苑为辞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 甘处下流 甘愿处于下流。比喻甘居落后。 出处: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无锡杨氏女》:“尔为尔之官,我为我之丐,何预尔事邪?不顾而去,此子甘处下流,真别有肺肠者。” 梗顽不化 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固执成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同“固执己见”。 出处: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怙顽不悛 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橛守成规 拘守已有的规章制度。 出处:黄人《(清文汇)序》:“然则操斯文进退去取之枋者,其犹横分区域,橛守成规。” 恪守成宪 恪守:谨守。谨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 出处:《元史·完泽传》:“元贞以来,朝廷恪守成宪,诏书屡下,散财发粟,不惜巨万,以颁赐百姓,当时以贤相称之。” 恐后争先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他却横冲直撞,恐后争先。” 墨守成法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同“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出处:《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泥古拘方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你追我赶 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出处:《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14期:“我们正处在一个你追我赶、飞跃向前的建设热潮中。” 食古如鲠 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守缺抱残 守住残缺的东西不放。比喻泥古守旧,不思变革。亦作“守阙抱残”。 守阙抱残 比喻泥古守旧,不思变革。同“守缺抱残”。 踏故习常 指因袭守旧,安于现状。 体规画圆 犹言依样画葫芦。指墨守成规,一味模仿。 玩故习常 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顽梗不化 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顽固不化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文身断发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文身剪发 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同“文身断发”。 文身翦发 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同“文身断发”。 污泥浊水 比喻一切落后、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袭故蹈常 袭:沿袭;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出处: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循常习故 循常:遵循常规。习故:学习陈旧的作风。遵守旧规,沿袭先例。形容因袭保守,不愿变通。亦作“循故袭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循规蹈矩 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出处: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叶落归根 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一把死拿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一穷二白 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出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十:“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因陋守旧 陋:不合理;守旧:保持旧的。指因袭不合理的老一套而不加改进。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 因袭陈规 沿用老规章。因袭:继续使用。陈规:过时了的规章制度。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守旧:死守老的一套。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出处:《汉书·循吏传序》:“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榆木圪垯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榆木疙瘩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榆木脑袋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榆木脑壳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禹行舜趋 原指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 瘴乡恶土 瘴:瘴气。指瘴气、瘴疠流行的贫瘠和落后的地方。 争前恐后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同“争先恐后”。 出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 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自暴自弃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出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形容“下降”的成语有哪些?
日落2113千丈 [rì luò qiān zhàng]
释义:形容景况急剧5261下降。
2.水落归漕 [shuǐ luò guī cá4102o]
释义:汛期过后,水位下降,河1653水流入了河槽。
3.一落千丈 [yī luò qiān zhàng]
释义: 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4. 每况愈下 [měi kuàng yù xià]
释义:况,了解到真实情况;下,低微的领域。意为情况越来越坏,借以形容走下坡路。
5.江河日下 [jiāng hé rì xià ]
释义: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形容一个人落后了,想赶上去的成语有哪些?
奋起直追:振2113作起来,紧紧赶上去。
急起直追:立5261即行动起来,努4102力追赶上去。
见贤思齐:贤:德才1653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剑及屦及:屦:鞋;及:赶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来者可追: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莫可企及:企及:希望赶上。指没有希望达到。
人一己百: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如恐不及:及:追上,赶上。就象怕追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