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祖国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祖国的成语有:国泰民安、地大物博、河清海晏、锦绣河山、民康物阜。
1、国泰民安
解释: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出自: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示例: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近义词户有余粮、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反义词兵慌马乱、荒淫无道、民不聊生
2、地大物博
解释: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出自:唐·韩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蘖牙其间。”
示例: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大国
近义词海阔天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
反义词置锥之地、弹丸之地、一隅之地
3、河清海晏
解释: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自: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示例:诚所谓河清海晏,太平之世界也。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回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天下太平
近义词太平盛世、天下太平、海晏河澄、国泰民安
反义词兵荒马乱、鸡犬不宁、海水群飞、刀光剑影
4、锦绣河山
解释: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出自: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示例: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近义词锦绣山河、大好河山
反义词疮痍满目、残山剩水
5、民康物阜
解释: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出自: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示例: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民熙物阜、民安物阜、国泰民安
反义词哀鸿遍野、饿莩遍野、饿殍遍野
关于中国的成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镜花水月,碧落黄泉,晓风残月,近水楼台,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翩若惊鸿,梨涡浅笑,倾国倾城,庄周梦蝶,风华绝代,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情深缘浅
形容中国的成语大全
赤县神州 中国的别称。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海内无双 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海外奇谈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瑞为牍,令兵马司申之于给事钟宇淳。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含宫咀徵 “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徵”。 出处:景耀月《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含商咀征 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亦作“含宫咀征”。 含商咀徵 “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宫咀徵”。 出处:南朝·宋·鲍照《代白紵舞歌辞》之一:“含商咀徵歌露晞,珠履飒沓纨袖飞。” 化外之民 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出处:《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洲四海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出处: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栎阳雨金 比喻意外的恩赐。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出处:《史记·秦本纪》:“扞献公呴十八年,雨金栎阳。”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 平治天下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普天率土 普天:整个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 出处:《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三槐九棘 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出处:《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神州赤县 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出处: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神州陆沉 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生生不息 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 出处:《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生生不已 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形容一切生物新陈代谢,永无停止。 出处:《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出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四海九州 指全中国。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天下大乱 天下:指中国或世界。全国或全世界的局势动荡不安。 出处:《后汉书·曹节传》:“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方者。” 学贯中西 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炎黄子孙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扬名四海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一匡天下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出处:《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中西合璧 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描写中国的成语
传统形容中国的有“地大物博、礼仪之邦、神州赤县、四海九州、巍巍华夏、繁文缛节”等。传统上用来形容中国人的有“勤劳勇敢、憨厚淳朴、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勤劳善良、知书达礼”等其实现在看来很多已经变了,不过还是显示出天朝国人的某些侧面,更能体现问题的不见得是好词(也不一定是成语),比如“酱缸、权谋、一团和气、乡愿、温顺”等至于下面那个,应该就是“墨迹未干”。
关于中国的成语有哪些?
礼仪之邦巍巍华夏炎黄子孙神州大地华夏儿女泱泱大国
描写中国人的成语
传统形容中国的有“地大物博、礼仪之邦、神州赤县、四海九州、巍巍华夏、繁文缛节”等。传统上用来形容中国人的有“勤劳勇敢、憨厚淳朴、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勤劳善良、知书达礼”等其实现在看来很多已经变了,不过还是显示出天朝国人的某些侧面,更能体现问题的不见得是好词(也不一定是成语),比如“酱缸、权谋、一团和气、乡愿、温顺”等至于下面那个,应该就是“墨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