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百科 > 正文

先秦的成语 先秦成语

先秦成语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先秦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的故事是最多的,据说有60%的成语故事都出自那个时期。 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楚楚动人,欲壑难填,坐怀不乱,盗亦有道,班门弄斧,郑人置履,刻舟求剑,乘龙快婿,围魏救赵,唇亡齿寒,南橘北枳,偷鸡摸狗,狡兔三窟,忧心忡忡,一字千金,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百步穿杨,退避三舍,

来自先秦的成语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正在弹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山岭,在一边听着的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砸了,说:"我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犯了罪,丞相诸葛亮将他撤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诸葛亮死后,李严嚎啕大哭,说:"诸葛亮虽然撤了我的职,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重新重用我.现在他死了,还有谁能够了解我呢!"在李严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是他的知音. 唐朝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匠石才能运斤成风.企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有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曾对下属说:"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关系,我也不会用你,你就施展不开.你别忘了谁在代表组织,谁在给你写评语."呜呼!代表组织、写评语的人如果是这种观点,又怎么能指望下属人尽其才,又怎么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呢?国营企业改革的难点,也许就在这儿吧. 每况愈下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先秦时期的成语,故事,出处??

成语大部分都是先秦时候形成的,如:退避三舍晋文公因为流亡的时候受恩惠于楚王,答应如果其回国后两国开战,则主动让晋军退避三舍(古代三十里一舍),也就是主动退90里地。后来晋楚作战,晋文公果然践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动退了90里地。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秦晋之好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先秦时期的成语只要成语

图穷匕见 揠苗助长 悬梁刺股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买椟还珠 自相矛盾 卧薪尝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