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开头的成语四字词语
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 三曹对案 指审问对质。 三差两错 比喻偶然的差错。 三茶六饭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三朝元老 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三寸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迭阳关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三对六面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三番五次 番:遍数。一再,多次。 三翻四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分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坟五典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字打头的四字成语
三字打头的四字成语很多,择其常见者举例如下:三步两脚 拼音:sān bù liǎng jiǎo 解释:快速行走的样子。 出处: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 语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三曹对案 拼音:sān cáo duì àn 解释:指审问对质。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 示例: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我也无回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 近义词:当面对质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审问案件当场对质三朝元老 拼音:sān cháo yuán lǎo 解释: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示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朝元老》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老资格 三从四德 拼音:sān cóng sì dé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示例: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 近义词:逆来顺受、百依百顺 反义词:倒行逆施、大逆不道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封建礼教 三寸金莲 拼音:sān cùn jīn lián 解释:金莲:旧指女子缠过的小脚。封建时代美誉妇女小脚的用语。 出处:《南史·齐东昏侯纪》:“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春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示例:面貌虽黑,但弯弯两道朱眉,盈盈一双秀目,再衬着万缕青丝,樱桃小口,底下露著~,倒也不俗。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三寸之舌 拼音:sān cùn zhī shé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例:他凭着~,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近义词:三寸不烂之舌 语法:作宾语;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番两次 拼音:sān fān liǎng cì 解释:指屡次,多次。 出处:元·张可久《天净沙·春情》曲:“一言半语恩情,三番两次丁宁。” 示例:以前赤塔市面好得多呢,~的打仗,闹得不成样子。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 近义词:二次三番、两次三番、三番五次 语法:作状语;形容反复多次 三番五次 拼音:sān fān wǔ cì 解释:番:遍数。一再,多次。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 示例:~,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快出去!我要关山门。’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近义词:屡次三番、再三再四、接二连三 反义词:绝无仅有、百年不遇 语法:作状语;形容次数很多 三纲五常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出处:《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示例: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之理?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近义词:清规戒律、三从四德 反义词: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三更半夜 拼音:sān gēng bàn yè 解释: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出处:《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示例:他常常工作到~。 近义词:半夜三更、夜半三更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深夜 三宫六院 拼音:sān gōng liù yuàn 解释:泛指帝王的妃嫔。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 示例:天子封我掌国邦,~皆钦付。 弹词《英烈春秋》 近义词:三妻四妾 语法:作宾语;泛指帝王的妃嫔 三姑六婆 拼音:sān gū liù pó 解释: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出处: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示例:吾闻贵地有~,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近义词:三教九流 反义词:良家妇女 歇后语:九个妇女站两旁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女性 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后语:刘备访贤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真心诚意邀请 三瓜两枣 拼音:sān guā liǎng zǎo 解释:北方口语,比喻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或指有限的一点钱。 三皇五帝 拼音:sān huáng wǔ dì 解释: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出处:《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示例:自从盘古开天地,~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近义词:不祧之祖 语法:作主语、定语;指遥远的古代 三缄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语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三角恋爱 拼音:sān jiǎo liàn ài 解释:指一个人和两个异性同时恋爱的不正常的关系。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2章:“‘我不愿意听你们的三角恋爱故事!’少平叫道。” 示例:~是不道德的。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男女关系 三教九流 拼音:sān jiào jiǔ liú 解释: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出处: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示例:他是个社会活动家,朋友遍及~。 近义词:三姑六婆、五行八作 反义词:正人君子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种人 三老四少 拼音:sān lǎo sì shǎo 解释: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三六九等 拼音:sān liù jiǔ děng 解释: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只不过我这一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三六九等了。” 示例:同是拉车的,为什么有~呢? 老舍《骆驼祥子》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许多等级和类别 三令五申 拼音:sān lìng wǔ shēn 解释: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示例:昨已~,命汝等各处坚守,俱不遵吾命,何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近义词:发号施令、千叮万嘱 反义词:敷衍了事 歇后语:八个老汉划拳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命令和告诫等 三年五载 拼音:sān nián wǔ zài 解释: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示例:要一一介绍出来,恐怕~也说不完。 马烽《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 近义词:年复一年 反义词:一年半载 语法:作谓语、状语;用于时间很长 三朋四友 拼音:sān péng sì yǒu 解释:泛指各种朋友。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常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示例:大学毕业,年届三十,婚姻难就,累得~八方搭线,但一次一次介绍终未能成就。 贾平凹《笑口常开》 近义词:狐朋狗友 歇后语:七个人聚会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种朋友 三妻四妾 拼音:sān qī sì qiè 解释:妻妾众多的意思。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至如三妻四妾,买笑追欢的,又当别论。”清·李渔《风筝误·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示例:褚氏道:“原来你是个呆子。那皇帝家有三宫六院,富贵家有~。日后正宫虽然没分,我女儿偏宫是一定有的,你怎么说出这呆话?”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四十五回 近义词:妻妾成群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妻妾众多三拳两脚 拼音:sān quán liǎng jiǎo 解释: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示例:也就经不起~,一样跌倒地下,想《拳经》不起来了。 《何典》第二回 歇后语:武二郎打虎 语法:作宾语、状语;指动作迅速三人成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示例:正是积毁成山,~。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 近义词:众口铄金、道听途说、三人成市虎 反义词:眼见为实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谣言 三人成众 拼音:sān rén chéng zhòng 解释: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出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 近义词:三人为众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多三三两两 拼音:sān sān liǎng liǎng 解释: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出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人《娇女》诗:“鱼行不独自,三三两两俱。”宋·辛弃疾《念奴娇·双陆》词:“袖手旁观初未说,两两三三而已。” 示例:时文林街一带已有歪戴呢帽的人~散在街上。 《闻一多全集·年谱》 近义词:稀稀拉拉 反义词:密密麻麻 歇后语:蚂蚁游玩;十个人排四队 语法:作定语、状语;形容数目不多 三山五岳 拼音:sān shān wǔ yuè 解释: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出处: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示例:~的好汉们各引着同宗同派,摆开了阵势,拚一个你死我活。 茅盾《我们这文坛》 近义词:名山大川、天南地北 反义词:不毛之地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范围大三省吾身 拼音:sān xǐng wú shēn 解释: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示例:~,谓予无愆。 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 近义词:吾日三省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 三十而立 拼音:sān shí ér lì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示例: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金,真可谓~。 陆继宗《三十而立》 近义词:而立之年 语法:作宾语、分句;指三十岁 三十六行 拼音:sān shí liù háng 解释: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出处:清·李渔《玉搔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 示例:~者,种种职业也。 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 近义词:七十二行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行各业三思而行 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终身大事也应该~。 欧阳山《三家巷》三0 近义词:深思熟虑、郑重其事 反义词:不假思索、轻举妄动 歇后语:孔夫子出门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反复考虑后再做 三天两头 拼音:sān tiān liǎng tóu 解释: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西北悬天起了乌黑的云朵,不大一会,瓢泼大雨到来了,夹着炸雷和闪电,因为三天两头地下雨,道上黑泥总是不干的,出门的人们都是光着脚丫子,顺着道沿走。” 示例:你不要~往我这儿跑。 近义词:隔三差五 语法:作状语;指经常 三头六臂 拼音:sān tóu liù bì 解释: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示例:吕岳在金眼驼上,现出~,大显神通。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神通广大、三首六臂 反义词:黔驴技穷、一无所长 歇后语:庙里的妖怪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神通广大 三位一体 拼音:sān wèi yī tǐ 解释: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整体。 出处: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 张 示例:我俩没儿没女,洁琼常来,可以说是~,宛如一家 扬《第二次握手》 近义词:亲密无间、水乳交融 反义词:格格不入、势不两立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一个整体 三五成群 拼音:sān wǔ chéng qún 解释: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示例:一般也有轻薄少年及儿童之辈,见他又挑柴,又读书,~,把他嘲笑戏侮。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 近义词:成群结队 反义词:风流云散、形单影只、人山人海 歇后语:公园里的游客 语法: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群的分散 三心二意 拼音:sān xīn èr yì 解释: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示例:可是眼下大敌当前,后有追兵,你可千万不要~,迟疑不决,误了大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 近义词: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二意三心 反义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歇后语:一双脚踏两只船;五个人值事 语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不专心 三言两语 拼音:sān yán liǎng yǔ 解释: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 示例:若不是我这老手~拿他降伏住,还不晓得闹点什么事情出来哩。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只言片语、简明扼要、三言两句 反义词:长篇大论、喋喋不休 歇后语:五句话分两次讲 语法: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三阳开泰 拼音:sān yáng kāi tài 解释:《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出处:《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示例: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做“~”,破解你师之否塞也。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一回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称颂岁首的吉祥话三长两短 拼音: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解释: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出处:明·范文若《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示例:要是万一李嫂子有~,真是可惜!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近义词:山高水低、一差二错 反义词:安然无恙 歇后语:五个指头两边矮 语法:作宾语、定语;借指人的死亡 三足鼎立 拼音:sān zú dǐng lì 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 示例:近者流之衰末,~。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近义词:鼎足之势、鼎足三分 反义词:不打自败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
三字四字成语大全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三翻四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朋四友 泛指各种朋友。 三妻四妾 妻妾众多的意思。 三病四痛 指病痛很多。 三长四短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翻四覆 翻:转。反复无常。 三反四覆 指反复无常。 三老四少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邻四舍 泛指邻居。 三亲四眷 泛指众亲戚。同“三亲六眷”。 三清四白 指非常清白。 三求四告 指再三求告。 三三四四 犹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 巴三览四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不三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差三错四 颠倒错乱。形容差错很多或虚假不实。 倒三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低三下四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颠三倒四 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丢三落四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接三连四 接连不断。 拉三扯四 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 拿三搬四 比喻不服从调派。 欺三瞒四 一再欺骗隐瞒。 说三道四 形容不负现任地胡乱议论。 挑三拣四 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调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 言三语四 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再三再四 重复好几次。 张三李四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朝三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捱三顶四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巴三揽四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半三不四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重三迭四 形容多次重复。 重三叠四 形容多次重复。 调三惑四 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调三斡四 指挑拨是非。 丢三拉四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丢三忘四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横三竖四 犹言横七竖八。 横三顺四 形容纵横杂乱。 狂三诈四 狂:诓的假借,诓骗。一味欺诈。 连三并四 犹言接连不断。 连三接四 犹言接连不断。 偏三向四 指偏向、袒护某方。 三三四四 犹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 挑三拨四 指挑拨是非。同“挑三豁四”。 挑三豁四 指挑拨是非。 挑三检四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挑三嫌四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条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推三推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同“推三阻四”。 遮三瞒四 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关于三字的四字成语
张三李四、再三再四、三心二意、两面三刀、火冒三丈、挑三拣四、不三不四、约法三章、三山五岳、隔三差五、退避三舍、三番五次、三教九流、举一反三、入木三分、三令五申、低三下四、颠三倒四、三长两短、三五成群、三足鼎立三番四覆、折臂三公、掉三寸舌、三坟五典、让再让三、拉三扯四、一咏三叹、一身三手、三头六面、三豕金根、三占从二、三荤五厌、昼日三接、枉用三尺、没三没四、三军暴骨、二三其德、三三五五、三言二语、三星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