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的成语及由来简介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齐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一、《战国策·西周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标的杨树叶。形容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后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二、《战国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 侧目而谈(秦策一):斜着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击掌,形容无拘无束地畅谈,气氛欢洽。 前倨后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光前傲慢而后来恭敬,前后态度不一样。常指人势利。 曾参杀人(秦策二):曾参:孔子的学生,向来以孝贤出名。比喻流言传播得广,也会让人相信。 两虎相斗(秦策二):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之间的争斗。 远交近攻(秦策三):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 积少成多(秦策四):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未路之难(秦策五):未路:最后一段路,走最后一段路很困难。比喻保持晚节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艰巨。 悬梁刺股(《汉书》(秦策一):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奋苦读。 三、《战国策·齐策》 安步当车(齐策一):用慢步行走当作坐车。 吠非其主(齐策一):狗专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为其主,为主人做事。 毂击肩摩(齐策一):车碰着车,肩摩着肩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齐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从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极多。 以一当十(齐策一):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比喻军队以寡敌众,勇敢善战。 战无不胜(齐策二):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齐策三):肩靠着肩站立,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齐策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齐策三):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亦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随踵而至(齐策三):一个跟着一个。形容来得人很多,连绵不断。 直言不讳(齐策四):有话直说,无所忌讳。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归真反璞(齐策四):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高枕而卧(齐策四):指垫高枕头安然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扶老携幼(齐策四):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欢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寝不安席(齐策五):睡觉时不能安于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着觉。 折冲尊俎(齐策五):冲:古时用以冲去敌城的战车;折冲:挫败敌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原指在宴席上运用策略制胜对方。后也泛指外交谈判。 四、《战国策·楚策》 心旌摇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种旗帜,心神像旗帜一样摇摆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东西像玉器一样贵重,燃烧的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见兔顾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事态紧急,但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峻阪盐车(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迈,难负责任。 亡羊补牢(楚策四):丢失了羊,就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与世无事(楚策四):跟世人没有争执。形容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五、《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赵策一):师:榜样、借鉴。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事作借鉴。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语(赵策二):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不遗余力(赵策三):不留下一点剩余的力量。 弹弓之地(赵策三):弹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铁丸。比喻地方很小。 天崩地坼(赵策三):坼:开裂。天坍塌,地开裂。比喻重大事变。也形容倒塌或爆炸声音的强烈。 交浅言深(赵策四):交浅:交往不深,关系不很密切。指对交往不多的人谈心里话。 六、《战国策·魏策》 高枕无忧(魏策一):比喻认为太平无事,无忧无虑。或者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积羽沉舟(魏策一):羽毛虽然很轻盈,但积聚多了也能使船沉没。比喻积聚小祸患社会铸成大祸。 四分五裂(魏策一):分裂成很多块。形容分散、破碎、不完整。 冠盖相望(魏策四):头载礼帽的官吏坐在有逢子的车上,车子络绎不绝,相互隔得很近,谁都看得清清楚楚。形容使者和官吏来往不断。 南辕北辙(魏策四):辕:车前驾牲畜的横木,引申指车;辙:车轮滚过的痕迹,引申为道路。意思是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白虹贯日(魏策四):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像的变化。 七、《战国策·韩策》 鸡口牛后(韩策一):宁可做鸡的嘴巴,也不作牛的屁股。比喻宁可在小范围内做主,也不愿在大范围内受支配。 井中求火(韩策三):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头,达不到目的。 八、《战国策·燕策》 转祸为福(燕策一):把灾害变为幸福。比喻把坏事变成好事。 同甘共苦(燕策一):甘:甜,指欢乐。一同享受幸福,一起担当苦难。形容同欢乐,共患难。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买。比喻求贤若渴。 尺寸之功(燕策一):指微小的功劳。 长驱直入(燕策二):指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前进。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二):持:争持、对抗。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却使第三者得利。 无可奈何(燕策三):指不得已,没有办法。 图穷七见(燕策三):穷:极点;见:显露。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露出了真相。 痛入骨髓(燕策三):指痛到骨髓里。形容极度伤心或痛恨。 肝肠寸断(燕策三):形容极其悲痛、难受。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安步当车、安然无恙、安如泰山、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卑词重币、伯乐一顾、不可同日而语、不谋而合、不遗余力、侧目而视、长驱直入、尺寸之功、弹丸之地、得寸进尺、颠倒是非、反璞归真、扶老携幼高枕无忧、公子王孙、画蛇添足、积少成多、嫁祸于人、交浅言深、见兔顾犬狡兔三窟、桀犬吠尧、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两败俱伤、两虎相斗、门庭若市米珠薪桂、民不聊生、末路之难、南辕北辙、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怒形于色排难解纷、被山带河、泣数行下、千金市骨、前功尽弃、前倨后恭、切齿腐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轻于鸿毛、请自隗始、裘弊金尽、三人成虎、三至之馋身败名裂、身首异处、身价十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势不两立、四分五裂泰山鸿毛、天崩地裂、天府之国、同甘共苦、痛入骨髓、图穷匕首现亡羊补牢、危如累卵、相持不下、一举两得、一瞑不视、行百里者半九十一至于此、倚门倚闾、异口同声、与世无争、羽毛未丰、一去不复返远交近攻、曾参杀人、战无不胜、争名夺利、抵掌而谈、左支右绌坐享其成、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安步当车、安然无恙、安如泰山、百步穿杨、百发百中 卑词重币、伯乐一顾、不可同日而语、不谋而合、不遗余力、侧目而视、 长驱直入
战国策·魏策四中的成语
展开全部南辕北辙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谁知道战国策 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成语啊?
①血流成河:形容被杀的人极多。②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③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④白虹贯日:一种自然现象,形如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虹"实际上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古人认为人间有不祥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后引义为有较大变革发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征兆。⑤怀怒未发 :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⑥鹰击长空:指雄鹰振翅飞翔于辽阔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⑦免冠徒跣:摘掉帽子赤着脚.形容怒气极度,却不敢爆发⑧以头抢地:用头撞地.怒到极点而做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