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百科 > 正文

等一开头的成语 等字开头的成语

等开头的成语

等开头的成语 :等因奉此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46366、等闲视之、等闲之辈、等量齐观、等而下之、等米下锅、等闲人物、等身著作、等而上之、等礼相亢、等价连城、等夷之志、等闲人家、等夷之心——————等读音为děng,具有多重含义。同时也有很多流行歌曲以此为名。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释义①品级;级别:头等|同等|三六九等。汉字——等汉字——等②相同;一样:相等|等价|等腰三角形。③等候;等待:等车|等机会|我在家里等你。④表示列举未尽:我们学习数学、语文等课程。⑤列举后煞尾: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城市。更多解释等 <名>(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同本义等,齐简也。――《说文》等级;辈分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等”作虚词用:等——《说文》:“等,齐简也,从竹寺,会意。”按:寺为简册杂积之地。《广雅·释诂》曰:“等,齐也。”原为实词中的动词。而等级则为名词。由于“等”本音,为都在反,又转音丁儿反,有何等或何物之义,唐代时的如今江浙地区人,都称“齐等”为丁儿反,应瑗诗有“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之句,意谓用何才学,而被赞誉当官。(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后汉书·祢衡传》:“死公!云等道?”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可见等有“何”义,可作虚词。(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台阶等称量轻重也。例句:1、[孟子]等百世之王。2、[史记夏本纪]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又,《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句:“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叫声惭愧。”可知又为“称量轻重的工具”,即秤或天平,或笼统称谓。居牖客查不出,就教于大方之家。~~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等开头的成语有那些

等而下之: 由这一等copy逐级往2113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5261差。等量齐观: 等:同等;4102量:衡量,1653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等因奉此: 等因:旧公文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等礼相亢: 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等米下锅: 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等价连城: 同样价值连城。比喻同样贵重。等而上之: 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等夷之心: 等闲人家: 等身著作: 等:等同。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等夷之志:

等的字开头的成语

等什么成语 :等因奉此、等闲视之、等闲之辈、等而上之、等闲人物、等米下锅、等夷之志、等量齐观、等礼相亢、等夷之心、等而下之、等闲人家

带等字开头的成语

等而上bai之 按某一等级,由此du再往上。 等而下之zhi 由这一等逐dao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专来更差。 等价属连城 同样价值连城。比喻同样贵重。 等量齐观 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等米下锅 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等因奉此 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也常用来讽刺只知道按章办事而不能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等礼相亢 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开头是“等”字的成语有哪些?

1、等量齐观

拼音:děng liàng qí guān

解释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3396332: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出自:清·况周颐《蕙风词话》:“或带烟月而益韵;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

2、等闲之辈

拼音:děng xián zhī bèi

解释: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